2014年台股回顧
作者:瑞易
2014年關鍵數字
表1 2014年大盤關鍵數字
註:10年平均成交量統計期間:2004~2013年 月買超為年度最大買超 月賣超為年度最大賣超。 |
2014年大盤收9307點,年漲幅上漲696點(8.08%),年度仍維持在第3年的上漲中。年成交量23.4兆元,市值26.9兆元。年週轉率84.6%,低於平均值。(表1)
2014年K線第3年上漲,收盤持續2013年的趨勢站上5年與10年移動平均線的第3年。以技術線型而言,挑戰2007年的高點9859點的任務仍然不變。(圖15J101)
圖15J101 台股加權年K線
註:2014的O/H/L/C=8619-9594-8230-9307點 |
2014年的日平均成交量913億元。無論是日均量、周均量、月均量等皆小於10年的平均值。
2014年自營商、投信、外資的年合計買賣超,依序為37億、-332億、3266億元。三大法人合計為買超2987億元。
信用交易:借券賣出餘額達519萬張,年減少約1.4萬張。融券餘額55.3萬張,年減少約9.4萬張。融資餘額2040億元,年增加95億元。
尾盤爆大量(尾盤交易量占當日成交量8%以上):共發生了19次,除了Q4發生7次外,其他3季各為4次。最大的一次是5/30日368億元(佔當日成交量27.2%),尾盤下跌30點。尾盤會爆大量多數是受MSCI調整的影響。
2014年,月K線的漲跌比為8:4,即是上漲8個月下跌4個月。只有1、4、7、9月等4個月份是下跌的,其中以9月份下跌469點(-4.97%)為最大。
季K線
2014/12月季線收盤指數9307點,季漲304點(3.8%),如(圖15D402)所示。以技術分析來看,這一條由12682、10394、9859等多點連線構成的下降趨勢線,在8月第1次支撐測試最低點為9015點。9月再次下探測試至8860點,10月更達8501點的深度。連著3個的測試觸及由12682、10394、9859等多點連線構成的下降趨勢線之延伸。12月份低點8826點又再度下探趨勢線的支撐,收盤又站回上升軌道中。
圖15J402 大盤季K線
2014/Q1收盤指數8849.28點創下13季的新高 2014/Q2收盤指數9393點創下27季的新高,2007/Q4最高9860,收盤8056點。 2014/Q3收盤指數8697點。 2014/Q4收盤指數9307點。10月中下探至8501低點,12月份低點8826點再度下探趨勢線的支撐。 |
2014年月漲跌幅
2014年8個月的上漲中,有5個月順著歷史資料的統計機率,另有3個月是逆機率上漲。4個月的下跌中,只有9月是逆著機率的,而且是大跌469點(-4.97%)。若是完全依統計機率操作,看來有4次會發生錯誤,有7次會作對方向。如(圖15J102)。
圖15J102 台股2014年各月漲跌幅與月漲跌次數比(1989~2014)
註:月平均漲幅58點,0.68%。 下跌的月份有1、4、7、9月等。9月份下跌469點(-4.97%) |
歷年來的統計,在4~8月這5個月出現下跌的局面居多,1月份扯平,2、3月及9~12月這6個月出現上漲的機會較高,特別是12月份的上漲機率遠高於其他月份。如(圖15J102)或(圖15J403)所示。
圖15J403 台股加權指數月K漲跌比 註:月漲跌數比如(圖15J102)所示 |
月分別年度高低點落點月份
從(圖15J103) 台股加權年度高低點落點月份(1988~2014)中,發現一件令人感到訝異的事情,27年來每年年度的高低點幾乎都集中在少數幾個月份上。高點落在12月份有7次(佔26%),2月份有5次(佔19%),這兩個月合計為45%。1、3、5、7、9、10等6個月都各為2次(合計佔44%)。6月份則掛零。
低點出現在元月份最多,計有7次。其次是2月與12月份各有3次,這3個月合計為13次(佔48%)。佔2次的有5個月,合計10次(佔37%)。只有1次是5、6、7、11月份等4個月。
2014年高點9594落在7月,低點8203落在2月。2013年得高低點月份則是12月與1月。高點會連續落在同一月份的有2、9、12月,低點會連續落在同一月份的只有1月。因此大膽推論2015年的高低點都不會是7、12、2、1月份等4個月。參考過去記錄:高/低點為7/2的15年才輪1次,高點在12月則隔3年就有機會,低點在1月則要等4年。
圖15J103 台股加權各月份年度高低點落點次數 (1988~2013)
註:2014年高點9594落在7月,低點8203落在2月 |
年度月漲跌次數比與各月漲跌幅
(圖15J104),2014年月K線有8個月上漲4個月下跌,月漲跌次數比為2.0。2014年大盤即使繼續上漲,依此統計推測,再出現3.0或是維持2.0的機率不大,若是能保有1.4(7:5)的比值,算是很強勢。不過萬一滑落到1.0,就統計而言,也是有機會的。但若是掉落到1.0(含)以下,應該是受到世局變動的外部衝擊所致。
圖15J104 台股加權年度月漲跌次數比
註:月漲跌次數比=上漲月數/下跌月數 |
年度週漲跌次數比
2014年週漲跌次數比為1.79=34/19,比2013年的週漲跌比值1.32(29/22)還好,可是年漲幅(8.1%)卻比2013年(11.8%)還低。從(圖15J105)週漲跌次數比來看,2015年的比值還是有機會維持在1.2以上。
圖15J105 台股加權年度週漲跌次數比
註:週漲跌次數比=上漲週數/下跌週數,2014年1.79=34/19 |
2014年週漲跌
2014年的週漲跌幅依序如(圖15J401)所示。漲跌次數比為34:19(比值1.79大於平均值1.22)。年度最大漲幅與跌幅均出現在10月份,第42週(-5.06%)、第44週(+3.8%)。
圖15J401 2014年週漲跌幅與各週漲跌次數比(1989~2013)
註:2014年Q1計13週,Q2為第14週~26週,Q3為第27週~39週,Q4為第40週~52週,計各13週。12/29~12/31日未繪入 |
2014年台股各類股的漲跌幅
類股週漲跌
(圖15J106),2014年大盤的週漲跌比為34/19,因此淨漲跌月數為15次(淨漲跌週數=上漲週數-下跌週數)。
週漲跌幅,傳產類股中除了運輸優於大盤外其餘類股均劣於大盤。電子類股則相反,除了網通外均優於大盤。此現象與去年相左。
圖15J106 2014年各類股週K漲跌幅合計與淨漲跌次數 註:淨漲跌數=上漲週數-下跌週數 |
類股各月主打星與酸梅星
(表2) 2014年每月月主打星與月酸梅星統計,在月主打星裡只有光電與資訊服務類股獲得2次主打星。多數的類股在大幅上漲過後便不會再賣力演出。電子類股上了7次的排行榜。
在月酸梅星裡玻璃與生技類股奪得2次酸梅獎。被看衰的類股以傳產居多,佔了8次。
表2 2014年每月月主打星與月酸梅星
註:以當月週漲跌幅合計評審 |
類股各季週漲跌
(圖14A419)為2014Q1類股的週合計漲跌幅與淨漲跌數的統計。大盤週合計漲跌幅2.85%。傳產類股中只有機電9.86%與橡膠8.37%等2類大於大盤。電子類股8個類全數上漲,只有通信類股漲幅低於大盤其他7個類股的漲幅皆大於大盤的漲幅。
淨漲跌次數的情況幾乎與合計漲跌幅相似。
圖14A419 2014Q1類股的週合計漲跌幅與淨漲跌數 註:淨漲跌數=上漲週數-下跌週數 總週數=13週 |
(圖14L420)為2014/Q2類股的週合計漲跌幅與淨漲跌數統計,傳產類股下跌的前3名是玻璃、橡膠、營建。上漲的類股有機電、百貨,其餘傳產類股多數積弱不振。
電子類8各類股中只有資訊服務是下跌的(-0.7%),其餘皆上漲。上漲最大的有光電(16.1%)、電子零件(12.7%)與其他電子(12.9%)。
2014/Q2的類股漲跌情況(圖14L420)與2013/Q3(圖14L418)有些許的不同,與2007~2013Q3(圖14L417)則是有較大的差異。顯然,過去由傳產領軍的台股,現在又輪轉回電子股。
圖14L420 2014/Q2類股的週合計漲跌幅與淨漲跌數
註: |
(圖14T421)為2014/Q3週類股輪動,由於2014/9月的大跌,導致Q3下跌。電子類股只有1類與傳產類股有5類股的漲幅大於"0”。漲幅較大的有運輸類(4.9%)、金融(5.4%)、其他電子(7.1%)。其餘類股的跌幅多數大於大盤的(-3.3%),化工類最深(-10.2%)。
圖14T421 2014/Q3類股的週合計漲跌幅與淨漲跌數
註:統計13週,6/30~9/26日。
|
(圖15J416)為2014年Q4類股週合計漲跌幅與淨漲跌次數。週合計漲跌幅表現較佳的傳產類股依序為運輸、汽車、橡膠。電子類股以半導體、資訊服務、光電等類股表現較佳。表現較差的是飯店、食品、油電與其他電子。
圖15J416 2014年Q4淨週漲跌數與週合計漲跌幅
註:淨漲跌數=上漲週數 - 下跌週數 統計期間: (計14週) |
籌碼流向,三大法人動向
成交量
(圖15J107)為大盤每月成交量與佔10年月平均值比重(2002~2011),「月平均值」為(2002~2011)10年各月成交量的平均值2.119兆元為基準(100%)。Ex. 1月份成交量為1.784億,
佔平均值的比重=1.784/2.119=84%。
在證交所推出各項振興股市方案後,從圖中很明顯的看出對成交量確實有改善,不再是只在70%左右的萎縮量。年平均比重為89%。
圖15J107 2014年大盤月成交量(億元)與佔個月平均值比重(2002~2011) 註:大盤比重以(2002~2011)月成交量平均值21190億元為基準(100%)。 年平均比重為89% |
法人交易量
(表3)為外資、法人及其他的成交量占大盤比重。
表3 2014年外資、法人及其他的月成交量占大盤比重
註:合計為三大法人的合計 |
法人買賣超
(圖15J108)三大法人每月買賣超外資最大賣超是9月的562億元,最大買超為11月的953億元。自營商買超6個月賣超6個月,投信買超4個月賣超8個月,外資買超8個月賣超4個月。
圖15J108 2014年三大法人各月買賣超 (億元)
註:買賣超比,自營商6:6,投信4:8,外資陸資8:4。
|
(圖15J109)為三大法人年度買賣超,2014年結算自營商賣超37億,投信賣超332億,外資買超3266億元。三大法人合計為買超2987億元。
合計累計是從2005年的年度買賣超合計起算逐年累計。2014年累計餘額為20049億元,創下新紀錄。2014年的市值為26.9兆元,這10年的累計買超為2.0兆元,約佔市值的7.4%。自營商、投信、外資等的累計依序分別是:561、-1426、20914億元。
股價是用錢堆出來的,Kostolany先生曾說「股價指數會不會漲,要看股票在誰的手裡,如果是在那些信心不足的人手裡或是只跑短線的,當然是很危險的」。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股票大戶如果要倒貨,必然會引發冰風暴。
圖15J109 三大法人年度買賣超(億元)
註:合計累計:從2005年的年度買賣超合計起算逐年累計
|
融資融券餘額
(圖15J110)顯示融資餘額增加最多的是12月90億,減少最多的是10月-147億。融券增加最多的是8月13.2萬張,減少最多的是3月15.7萬張。
圖15J110 2014年融資融券餘額每月增減與大盤漲跌幅
|
借券賣出餘額
(圖15J413)為台股加權指數月底的融券與借券賣出餘額(僅上市公司)。融券餘額在2014/12月份減少0.7萬張,餘額為53萬張。借券賣出餘額為519萬張,月減少30.6萬張。
圖15J413台股加權指數月底的融券與借券賣出餘額
註:僅統計上市公司的餘額 2014/12/31收9307點 |
個股融券與借券餘額前15名排名
2014年年底的個股融券與借券餘額前25名排名如(表4)所示,融券加借券餘額排名依序是中鋼、群創、聯電、宏碁等權值較大的股。
面板股近年來,常是借券打壓的對象,但是卻沒被打趴。
表4 2013/12/31日個股融券與借券賣出餘額前25名排名
資料來源:證交所 年漲跌以2014/1/27為基準 |
高價股電子類勝出
表5 高價股漲幅前15名
年漲跌以2014/1/27為基準 |
15大飆股翻兩番,年漲194%~373%
統計2014年漲幅位於年度前15大個股,幾乎都是股本在8億元以下的小型股,佔了13檔。
表6 15大飆股翻兩番年漲194%~373%
年漲跌以2014/1/27為基準 |
15檔股本在10~80億元漲幅可觀89%~194%
表7 股本在10億元至80億元之間
年漲跌以2014/1/27為基準
|
下跌前20名個股股本10億元以上
年跌幅在-37.8%~-61.4%之間
表8下跌前20名個股股本10億元以上
年漲跌以2014/1/27為基準
|
台股與國際股市比較
年度關鍵數字
(表9) 2014年台股與國際股市關鍵數字比較,表內的最大漲跌幅是以月漲跌幅作為比較基準。月漲跌數比高的其年漲跌幅不一定比較大。如道瓊與Nasdaq,Nasdaq的月漲跌比只有1.0 小於道瓊的3.0,漲幅卻高出道瓊約4.4%。
表9 2014年台股與國際股市關鍵數字
註:最大漲跌幅以月漲跌幅為比較基準 漲跌比=上漲月數/下跌月數 |
月漲幅最大的是「上海綜證」達20.5%,遠遠的將其他國指數拋在後面。瘋狂啊,上海綜證!最小的是台股的3.49%,其次是漢城的3.69%。台股的落後已不是第一次了。
月跌幅最大的是「日經225」-8.5%,其次是香港的恆生-7.3%。
年漲跌幅,以「上海綜證」的52.9%為最大,其次是Nasdaq的13.4%、S&P的12.6%。台股8.1%僅贏韓股、港股與日經225。
連漲年數,道瓊是6年上漲。上證為第1年上漲,漢城市第1年下跌,其他都是連漲第3年。道瓊在90年代曾經創下連漲9年的紀錄(1991~1999)。
月漲跌比為3.0的有3檔指數,道瓊、S&P與上海綜證。
金融海嘯後的漲跌
(表10)金融海嘯後的股市漲跌作比較,以2007年收盤指數最為參考點。除了上證與恆生還低於2007年收盤指數外,其他均已越過此收盤指數。道瓊與S&P高過2007年收盤指數約35%與42%。Nasdaq最高已越過78%。比上一年度表現得更高。台股也有進步達到 (9.4%),收盤收在金融海嘯前的高點9309點門口。
表10 2008金融海嘯後的股市漲跌比較
|
上證指數成為最落後的國際股市,主要的因素是2007年漲太多了,高點6124點,反轉之後重挫4459點。就技術分析來看的,2007/7月反彈高點3454點,依照黃金切割率推算本次的反彈可能在3900點左右,推估還有600點左右的上漲空間。問題是何時?以什麼樣的方式發動?什麼形態的整理模式?
2000年科技股崩盤的高點
如(表11)所示,以2000年崩盤的高點作比較:除了台股日經與Nasdaq外,其他的指數皆早就越過此關卡。道瓊與S&P則更是創下有史以來的新高。
表11 2000年科技股崩盤的高點
註: 2000H為2000年的高點
|
國際原油價格暴落
布蘭特原油從2014/6月高點115美元,半年之內跌破60美元,跌了將近50%。西德州原油也是無法倖免於難,2015年才開始幾個交易日就跌破50美元,從圖形來看,40美元的支撐區已開門準備迎接了。
圖15J111 台股指數與西德州原油月底價格(2014/12/31日止) 註:2015/1/9日為48.36美元/桶 |
2014年重要紀事
國內部分
2014年起採用國際會計準則(IFRS),有關不動產入帳規定,企業可依市價法入帳。握有大量投資性不動產的企業,因為採市價法的增值利益將讓EPS(每股純益)上升。僅觀察EPS或股價淨值以評估股價的投資人要特別注意,以免誤會一場。
2014/1/6日起實施「先買後賣,現股當沖」,當沖標的為台灣50、中型100指數成分股與富櫃50成分股。盤中撮合秒數縮減可增加交易機會,盤前8點30分揭示上下五檔報價等措施。
2014/6/30日起投資人可從事台灣50、中型100及富櫃50指數成分股,共計200檔個股之先買後賣及先賣後買雙向當日沖銷交易。金管會預估會增加5%的成交量。每日的當沖量可在證交所網站查詢。
2014/2/24日台股盤中集合競價撮合循環秒數調整至10秒,但量能未有放大跡象。2014/12/29日起,集中交易市場普通交易集合競價撮合循環秒數及收盤前資訊揭露頻率由現行10秒調整至5秒。
2014/2/24日財政部宣布「財政健全方案一」:金融營業稅從現行稅率2%恢復至5%;「財政健全方案二」:股票投資的股利扣抵率大砍一半,由100%降至50%,如此一來,除使得金融機構的營運成本增加外,對長線投資的股民、大戶與公司大股東且習慣享受稅額扣抵或退稅者,可能從「能退稅」變成「要補稅」。股利抵稅率減半與「富人稅」,則自2015年1月起生效,2016年申報2015年所得稅時實施。
2014/3/18學生掀起太陽花學運抗議黑箱服貿,訴求「退回服貿,建立兩岸協議監督立法,先完成立法後再重審服貿。」因尚未獲得政府滿意回應,學運在3/30日號召了10~50萬人上凱道抗議,並於當晚和平落幕,回立法院持續抗議。2014/4/10結束抗爭退還立法院。
2014/4/24日,美國研調機構格勞克斯(Glaucus Research Group)對F-再生出具報告,質疑該公司美化過往財報,涉嫌浮誇造假,因此給予0元目標價。消息引爆導致F-再生(1337)當日跌停鎖死,且接連多日跌停鎖死。
2014/7/31日高雄市前鎮區在20:46~23:57分發生3次石化氣大爆炸,三多路及一心路等地爆炸過後塵土飛揚,四周洋溢著瓦斯味,柏油路全都被震碎,場面相當可怕。統計總死傷合計約292人。
2014/10/7日金管會宣布活絡股市四大措施,「大幅放寬信用交易規定」,包括取「消資券相抵限額」、「提高多項融資融券限額」及「上櫃股票融資比率」。新措施11月3日起上路。提高投資人單戶、單股投資上限,每1戶最高融資金額自原來的6,000萬提高至8,000萬元、融券則提高到6,000萬元。上櫃融資成數亦自5成提高到6成。
2014/10/8日,台南地檢署查獲頂新集團旗下正義公司,將飼料級用油偽稱是食用豬油,銷往下游食用油品公司。全台淪陷,惱怒消費者發動「滅頂抵制消費」直到頂新魏家退出台灣市場。暴露出頂新利用政商關係的惡劣行為。
2014/10/23券商公會建議政府要取消證所稅的大戶條款,大戶或實戶群都在等反彈出脫持股,現在根本不想買台股。10/30日立委羅明才提案「大戶條款修正案」終於連署成功了,擬將課稅門檻由10億元提高到50億元。2014/12/17日,立院財政委員會審查證所稅大戶條款,決議緩課三年、延到2018年再實施,大戶課稅門檻則維持年交易額十億元。2014/12/26立法院三讀通過《所得稅法》第14條之1修正案,證所稅大戶條款確定暫緩三年,推遲至2018年才上路實施。
2014/11/29日九合一選戰,國民黨在縣市長慘敗,全部22縣市,民進黨贏得13席、國民黨6席,無黨籍3席;6個直轄市長當選人除台北市柯文哲,桃園市鄭文燦、台中市林佳龍、台南市賴清德、高雄市陳菊,都是民進黨籍;僅新北市朱立倫是國民黨籍。中選會公布:直轄市長加縣市長總投票率67.59%,政黨得票率,民進黨為47.55%,遠超過國民黨的40.70%。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在週三(12/3)中常會辭黨主席,郝龍斌與吳敦義相繼辭去黨副主席職務。行政院長江宜樺率內閣為敗選負責,12/1日總辭獲准。新任內閣揆由副閣揆擔任,新內閣幾乎都由原班人馬留任。
國際部分
Fed從2014/1月起縮減量化寬鬆(QE)購債規模100億美元至750億美元,國債和抵押貸款支持債券(MBS)的購買規模各縮減50億美元,至於超低利率則因失業率高於6.5%情況下,維持不變。
2014/1/29日,美國聯準會(Fed)決議,2月起縮減每月購債規模100億美元至650億美元,每月收購的長期公債規模縮減50億美元至350億美元,抵押擔保證券(MBS)的每月收購規模也減少50億美元至300億美元。
2014/2月美國聯準會(Fed)新任主席葉倫走馬上任。
2014/6/18日FED宣布,指出成長正在彈升,就業市場也持續改善。把每月購債規模再減碼100億美元,減至350億美元,維持原訂今年底前結束該計畫的步調。這已是連續第五度減碼。
2014/7/30日聯準會每月購債規模再減100億,降至250億美元,朝向大約10月完全終結購債計畫前進。並重申預期在QE退場「很長一段時間」後才會升息。
2014/10/29日FED宣布停止購債,完結美國為應付金融危機而啟動的量化寬鬆(QE)政策,不再每月購債150億美元。過去六年、實施三輪QE下來,Fed累計已收購約3.5兆美元的資產,以壓低利率並鼓勵投資。目前美國經濟受到貨幣政策的強力支撐:Fed的資產負債表規模仍持穩於近4.5兆美元(約為金融海嘯前的5倍)。
2014/10/31日,日銀總裁黑田東彥表示,決定擴大貨幣寬鬆計畫,是預防性舉措:重申日銀的目標仍是在明年把消費者物價通膨率推升到2%。每年貨幣基數目標提高到80兆日圓(7,250億美元),高於原先的60兆至70兆日圓。日銀主要將收購日本政府長期公債,同時也會把每年收購指數股票型基金(ETF)與不動產投資信託(REITs)的額度提高到本來的三倍。
2014/11/11日,中韓自由貿易協定(FTA)即將簽署。
2014/11/17滬港通上路:滬港通分為「滬股通」與「港股通」兩大部分,允許上海、香港兩地投資人直接進入對方市場買賣股票。投資限額「滬股通」人民幣130億元與「港股通」105億元。台灣散戶投資人如果有意參予A股,可以持台胞證直接在到大陸開戶,無須繞道「滬港通」與機構法人搶額度。散戶每人每年能「合法」匯入中國大陸的資金為僅5萬美元(約新台幣150萬元)。
2014/12/16布蘭特原油從2014/6月高點115美元,半年之內跌破60美元,跌了將近50%。
2014/12/16日,在俄羅斯盧布匯率今年重貶58%下,俄央行急速巨幅調升利率至17%,企圖吸引盧布買盤,遏止繼續下滑。「俄羅斯金融危機」引發新興市場危機啟動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