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台股回顧
作者:瑞易
2016年影響經濟的可能重大因素
媒體一般認為2016年國際市場影響金融市場穩定的因素有:中東地緣政治緊張情勢升高、中國大陸經濟成長趨緩、美國升息速度、歐洲及日本的經濟與貨幣政策、英國脫離歐盟公投結果及美國大選。
國際油價西德州原油在2002年的年均價為26.45美元,2003年的年均價為30.68美元,2004年的年均價為41.37美元。2014/6/20日從高點107美元一路下跌,2015/12/31日年收價37美元。跌破40美元的支撐頸線,回到了2003~2004年的年均價範圍。跌掉了70美元(-65.4%=70/107)。再重挫的空間已相對縮小很多了。對經濟的影響應該是調整因應的時間問題而已。
2000年科技股崩盤的高點與金融海嘯前的2007年度收盤價,台股是國際相關股市中唯一兩個關卡皆未越過的股市。主要原因除了外來因素的衝擊及對資金的吸引外,國內錯誤財經政策造成對國內資金的排擠外流。
大陸股市崩跌,經濟衰退,媒體報導2015年GDP可能小於7%。2016年陸經濟將保持穩定增長,GDP預估在6.7%左右,較2015年下降約0.2個百分點。由於中國採取計畫經濟的做法,就目標而言,會暫緩對市場的大幅衝擊。2016年中國「十三五計畫」計畫元年正式登場。
如今,廢除證所稅,自2016/1/1日起生效。仍否招回大戶拭目以待。因為股市交易成本一般認為比國際股是沉重,尚需負擔五層的稅費;證交稅、股利所得併入綜合所得稅、股利所得可扣抵稅額減半、股利所得需繳交2%的健保補充保費,未來連長照保險費也準備從股利所得中抽取0.48%。突顯內外資法人之間交易成本的負擔不平等。
2016/1/16總統大選後的政黨輪替,對股市的影響猜測應該已經式微。因為從4月份以後的8個月,有5個月勢下跌的,合計跌了1482點。猜測應該反應的差不多了,不過,2015年三大法人呈現賣超,特別是自營商賣超569億元為10年來的最大賣超,是否會引發法人的賣壓,還有要提防殺融資,宜謹慎行事。2016年大盤開紅盤首周下跌444點(-5.33%),三大法人賣超457億元。融資減少33億元。
在金融自由化下,資金自由移動才是影響股市的重大因素。匯率與政府正確的財經政策是驅使資金流向的原動力。
1989~2015年計27年的1月份漲跌的歷史記錄為14:13。由於2015/12月是最後交易日拉尾盤上漲的。而1月與12月的正相關只有54%,雖是弱相關,但是上年度的連漲關係為(+1),歷史記錄顯示其下一年度的1月都是上漲的,沒有翻盤為(-1)的記錄。
2015年關鍵數字
表1 2015年大盤關鍵數字
註:10年平均成交量統計期間:2006~2015年 月買超為年度最大買超 月賣超為年度最大賣超。 2015年指數OHLC=9280/10014/7243/8338點 |
2015年大盤收8338點,年漲幅下跌969點(-10.41%),年度終止連著3年的上漲。年中8月時跌破10年均線,年K呈現黑K線。年成交量22.5兆元比去年的23.4兆元少0.9兆元,市值24.5兆元比去年的26.9兆元減少2.4兆元。
年週轉率74.4%低於去年的84.6%減少了10.2%,同時也是創27年來的新低。(表1)
2015年自營商、投信、外資的買賣超,全年度買賣超依序為-569、-363、422億元。三大法人合計賣超474億元。自營商賣超569億元為10年來的最大賣超,是今年三大法人合計賣超的主因。
2015/12月底的融資餘額1457億元,全年平均1740億元。借券賣出餘額達827萬張,年增加308萬張。融券餘額為54.3張,年減少1萬張。
2015年度個股的漲跌家數為上漲361家(佔24%),其中272家漲幅大於7%。下跌1152家(佔76%),其中1022家跌幅超過-7%。
年K線
2015年K線翻轉第3年上漲,收盤下跌969點(-10.41%),坐在5年移動平均線之上(10年均線為7911點)。以技術線型的統計而言,還沒有出現過連著2年的黑K線。(圖16J101)
圖16J101 台股加權年K線 註:2015的O/H/L/C=9280/10014/7243/8338點 年度高點:10014 2015/4/28 年度低點:7243 2015/8/24 |
2015年週漲跌幅
以(圖16J102)的週漲跌次數比的統計來看。2015年的漲跌次數比為24:26(比值0.92小於平均值1.22)。
圖16J102 2015年週漲跌幅與各週漲跌次數比(1989~2015) 註:週最大漲幅:3.81% 2015/9/11 週最大跌幅:-6.25% 2015/8/21 |
季K線
2015/12月季線收盤指數8338點,漲17點(0.21%),如(圖16J402)所示。以技術分析來看,這一條由12682、10394、9859等多點連線構成的下降趨勢線,連著3個月在趨勢線上下來回測試支撐與壓力。12月份低點7981點再度下探趨勢線的支撐,收盤又站回下降趨勢線邊緣。2016/1月份及第一季能否承受下降趨勢線的壓力,應密確注意。
圖16J402 大盤季K線 2015年開盤為9279.79點 2015/4/28,月高點10014點創下2000/Q3以來的新高(60季)。 2015/8/24,月指數低點7243點回到2012起漲的水平。 2015/10月從低點反彈達1311點(=8554-7243)。 2015/12月收盤8338點又站回下降趨勢線邊緣 |
2015年月漲跌幅
2015年6個月的上漲中,雖然有5個月順著歷史資料的統計機率,但有3個月是靠最後幾個交易日勉力上拉達成的。4個月的下跌中,5~8月倒是跌的很乾脆,7月大跌658點(-7.05%)。若是完全依統計機率操作,看來有4次會發生錯誤,有8次會作對方向。可是真正有效的只有6次,其中做多只有2次。如(圖16J103)。
圖16J103 台股2015年各月漲跌幅與月漲跌次數比(1989~2015)
註:月平均跌幅81點,-0.86%。 下跌的月份有3、5、6、7、8、11月等。7月份下跌658點(-7.1%) |
歷年來的統計,在4~8月這5個月出現下跌的局面居多,1月份扯平,2、3月及9~12月這6個月出現上漲的機會較高,特別是12月份的上漲機率遠高於其他月份。如(圖16J103)或(圖16J104)所示。
圖16J104 台股加權指數月K漲跌比
註: |
月分別年度高低點落點月份
從(圖16J105) 台股加權年度高低點落點月份(1988~2015)中,發現一件令人感到訝異的事情,27年來每年年度的高低點幾乎都集中在少數幾個月份上。高點落在12月份有7次(佔7/27),2月份有5次(佔5/27),這兩個月合計為12/27。
低點出現在元月份最多,計有7次。其次是2月與12月份各有3次,這3個月合計為13次(佔13/27)。
圖16J105 台股加權各月份年度高低點落點次數 (1988~2014) 註:2015年高點10014落在4月,低點7243落在8月 |
2015年高點10014落在4月,低點7243落在8月。參考過去記錄:高點落在4月的只有2002年。低點落在8月的有1995與2004年,1995、2002年都是下跌的,2004年則是小漲。它們的下一年度都是上漲的。
(表2)為低點8月的下一年度與近3年的高低點月份統計顯示,推測2016年的高點落在後Q4,低點落在4月份以前的機率很高。
表2 低點8月的下一年度與近3年的高低點月份
註:高點多數落在Q4 低點多數落在4月份以前 |
年度月漲跌次數比與各月漲跌幅
(圖16J106),2015年月漲跌次數比為1.0。依此統計推測,2015年出現小於1.0的機率不大,翻轉保有1.4(7:5)的比值,機率較高。要是沒有受到世局變動的外部衝擊所致就有機會。
圖16J106 台股加權年度月漲跌次數比 註:月漲跌次數比=上漲月數/下跌月數 |
年度週漲跌次數比
(圖16J107)台股加權年度週漲跌次數比,只有在(.COM)危機時2000~2002年的週漲跌次數才出現連著三年比值都在1.0以下。2016年如果經濟不繼續惡化,產業崩落,週漲跌比推測不至於再度沉沒於1.0之下。
圖16J107 台股加權年度週漲跌次數比 註:週漲跌次數比=上漲週數/下跌週數,2015年0.92=24/26 |
2015年台股各類股的週漲跌幅
(圖16J108)為2015年類股的週合計漲跌幅與淨漲跌數的統計。大盤週合計漲跌幅-9.8%。傳產類股中只有食品10%與油電14.6%等2類較優。其他的幾乎都慘兮兮,最差的類股有玻璃-50.6%、運輸-28.0%與光電-28.3%。
圖16J108 2015年類股的週合計漲跌幅與淨漲跌數 註:淨漲跌數=上漲週數-下跌週數 總週數=52週 |
類股各季週漲跌
(圖16J109)為2015Q1類股的週合計漲跌幅與淨漲跌數的統計。大盤週合計漲跌幅2.2%。21個傳產類股中有10類上漲。電子類股8個類有6類上漲。
圖16J109 2015Q1類股的週合計漲跌幅與淨漲跌數
註:淨漲跌數=上漲週數-下跌週數 總週數=11週 |
(圖16J110)為2015Q2類股的週輪合計漲跌幅與淨漲跌數統計,傳產類股有7類上漲13個類股下跌。電子類有3個類股上漲。
圖16J110 2015Q2類股的週合計漲跌幅與淨漲跌數 註:淨漲跌數=上漲週數-下跌週數 總週數=13週 |
(圖16J111)為2015/Q3週類股輪動,由於2015/7、8兩個月的大跌,導致Q3下跌。傳產類股幾乎只有1類上漲而電子類股則是全軍覆沒。
圖16J111 2015/Q3月份類股的週合計漲跌幅與淨漲跌數
註:統計14週,6/29~10/2日。
|
(圖16J112)為2015年Q4類股週合計漲跌幅與淨漲跌次數。週合計漲跌幅表現較佳的傳產類股依序為化學、生技。電子類股以半導體、表現較佳。表現較差的是水泥、紡織與其他電子。與2014年多數的電子類股表現優異有天壤之別。
圖16J112 2015年Q4淨週漲跌數與週合計漲跌幅
註:淨漲跌數=上漲週數 - 下跌週數 統計期間: (計13週) |
三大法人動向
(圖16J113)從2005年以來的三大法人的買賣超金額累積,在2015/12月底餘額為19576億元,自2015/5月以來呈現下降的趨勢。
自營商、投信、外資買賣超:全年度依序為-569、-327、422合計為-474億元。外資的買超不敵自營商與投信的聯手賣超(合計-896億元)。內資比外資對台股更不具信心,到底是何因素?是交易成本高於外資之故呢?還是看壞台灣市場資金外流其他獲利誘因較高的市場?
圖16J113 加權指數三大法人買賣超累積(2005起算) 註: |
(表3)為外資、法人及其他的成交量占大盤比重。自營商的比重較往年增加最多,外資次之。兩者不同之處是:自營商賣超外資買超。投信、融資與其他(中實戶)都呈現衰退。
表3 2015年法人及其他的月成交量占大盤比重
註:合計為三大法人的合計 |
法人買賣超
(圖16J114)三大法人每月買賣超外資最大買超是4月的1002億元,最大賣超為6月的853億元。自營商買超3個月賣超9個月,投信買超3個月賣超9個月,外資買超5個月賣超7個月。
圖16J114 2015年三大法人各月買賣超 (億元) 註:買賣超比,自營商3:9,投信3:9,外資陸資5:7。
|
融券與借券賣出餘額
(圖16J115)為台股加權指數月底的融券與借券賣出餘額(僅上市公司)。借券賣出餘額為827萬張,月減少6.6萬張,年度大幅增加308億元,大盤上漲17點(+0.21%)。12月份每日借券餘額維持在810~854萬張之間。而12/21日的854萬張則是歷史新高。
在2015/12月份融券餘額減少600張,餘額為49.7萬張。融券佔借券的比率6.0%,與上月近乎相同。
圖16J115 台股加權指數月底的融券與借券賣出餘額 註:僅統計上市公司的餘額 2014/12/31收9307點 2015/12/31 收8338點 |
個股借券佔發行股數比前25名
(表4)為827萬張的借券餘額的前25名排名,以「個股借券餘額佔發行股數比」供為參考。
表4 個股借券餘額佔發行股數比前25名(2015/12/31)
註:
|
融資餘額
(圖16J116)為台股加權指數融資餘額,自2002/1月~2015/12月為止,融資餘額的月底總平均值為2388億元。2015年平均值為1740億元,2015/12月的餘額為1457億元。1~12月份的餘額範圍為1263~2169億元。
融資餘額在歐元危機的衝擊下,接著證所稅措施紛擾使其一瘸不振。2011/8月底餘額2366億元起至2015/12月,已連續52個月餘額低於平均值。
前幾次較長期低於平均值的期間有16個月,發生在2002/5~2003/8月。與及2005/3~2006/3月持續了13個月。還有2008/9~2009/11月共維持了15個月。
圖16J116 加權指數的融資餘額 註: |
2015年個股漲跌幅排名
2015年度個股的漲跌家數為上漲361家(佔24%),其中272家漲幅大於7%。下跌1152家(佔76%),其中1022家跌幅超過-7%。
股價漲跌以2015/12/31日對2014/12/31日收盤價為統計基礎,並以2015/12/31收盤價為篩選基準,不含TDR。選出漲跌幅排名的前25名。百元股只選15名。
依照股本的不同分成三類:小型(10億元以下)、中型(10~60億元)及大型股(60億元以上),外加百元股共四類。百元股與小型股比較會漲,中型股也還不錯。大型股的漲幅就遠遠不及。跌幅方面則是百元股最抗跌,其次是大型股。如(表5)所示。
因此,不同重量的股,其停損點應要有不同的設定防線,例如平均跌幅的1/4、1/3、1/2擇一設定。當然這樣的定不是唯一的想法,各家應有各家的想法。重要的是不要一成不變適用在所有的個股。
篩選出個股的漲幅與跌幅排名,值得追蹤他們的後市。累積技術分析的經驗。
表5 不同股本的平均漲跌幅
註:百元股不計股本
|
漲幅排名
123檔百元股
2015年百元股有123檔與2014年相同。不同的是有34檔跌出百元俱樂部。2014年的百元股有79檔是下跌的佔64%,略高於全體平均的58%。這79檔由原低於百元的遞補。
最低漲幅 65%。
表6 123檔百元股漲幅前15名
註:以2015/12/31收盤價為篩選基準
|
股本小於10億元漲幅前25名
最低漲幅 65%。
表7 股本小於10億元漲幅前25名
|
股本在10~60億元漲幅前25名
最低漲幅47%。
表8 股本在10~60億元之間漲幅前25名
|
股本60億元以上漲幅前25名
第7名以後漲幅未達20%。
表9 股本60億元以上漲幅前25名
|
跌幅排名
123檔百元股
2015年百元股有123檔與2014年相同。不同的是有34檔跌出百元俱樂部。2014年的百元股有79檔是下跌的佔64%,略高於全體平均的58%。這79檔由原低於百元的遞補。
最大跌幅-51%。
表10 123檔百元股跌幅前15名
|
股本小於10億元跌幅前25名
最大跌幅-84%。
表11 股本小於10億元跌幅前25名
|
股本10~60億元以上跌幅前25名
最大跌幅-76%。
表12 股本10~60億元以上跌幅前25名
|
股本60億元以上跌幅前25名
最大跌幅-59%。
表13股本60億元以上跌幅前25名
|
台股與國際股市比較
年度關鍵數字
(表14) 2015年台股與國際股市關鍵數字比較,表內的最大漲跌幅是以月漲跌幅作為比較基準。只有日經225與Nasdaq連續第4年上漲,台股與道瓊、S&P、香港恆生等翻轉下跌。
表14 2015年台股與國際股市關鍵數字
註:最大漲跌幅以月漲跌幅為比較基準 漲跌比=上漲月數/下跌月數 |
金融海嘯後的漲跌
(表15)金融海嘯後的股市漲跌作比較,以2007年收盤指數最為參考點。除了上證與恆生、台股還低於2007年收盤指數外,其他均已越過此收盤指數。與上一年度表現比較台股再度衰落跌回,道瓊與S&P高過2007年收盤指數約33%與41%。Nasdaq最高已越過88%。較上一年度,台股離金融海嘯前的高點9309點又離得更遠了。
表15 2008金融海嘯後的股市漲跌比較
|
2000年科技股崩盤的高點
Nasdaq獨占鰲頭地越過金融海嘯前的年度收盤88%,看起來似乎表現最佳。其實不然,如(表16)所示,以2000年崩盤的高點作比較:除了台股、日經與Nasdaq外,其他的指數皆早就越過此關卡。
台股是唯一兩個關卡皆未越過的股市。主要原因除了外來因素的衝擊及對資金的吸引外,國內錯誤財經政策造成對國內資金的排擠外流。
表16 2000年科技股崩盤的高點
註: 2000H為2000年的高點
|
年度全球國際股市排名
印尼下跌-12.1%在全球股市排名第10,在亞股排名第27名。台股下跌-10.4%在亞股排名第26名,剛好在印尼股市之前。也在新加坡股市之前。如(表17)及(表18)所示。
表17 2015年度全球股市排名前10名
資料來源:http://www.stockq.org
|
表18 2015年度亞洲股市排名
資料來源:http://www.stockq.org
|
國際原油價格暴落
西德州原油從2014/6/20高點107美元一路下跌,半年之內跌破60美元,跌了將近50%。2015/2月跌破50美元之後,稍做微弱反彈又在次下滑,連40美元的支撐頸線也跌破。201512/31日年收價37美元。如(圖16J117)所示。
圖16J117 台股指數與西德州原油月底價格(2015/12/31日止) 註: 2002年的年均價為26.45美元 2003年的年均價為30.68美元 2004年的年均價為41.37美元 |
台灣的經濟2015年出現衰退
圖16J118 出口連11黑連7月兩位數衰退 註:摘自UDN2016-01-09 03:39 聯合報記者沈婉玉/台北報導
財政部昨天公布,去年十二月出口「連十一黑」,更連續七個月兩位數衰退,續創金融海嘯以來最慘,全年出口表現低於預期。春燕何時才來?統計處長葉滿足表示,今年前二個月出口「不可能正成長」,下半年是否有機會轉正,要看三月的出口表現才能明確判斷。
|
2016-01-09 03:39 經濟日報記者潘姿羽/台北報導
去(2015)年出口衰退10.6%,今年出口能回春嗎?過去45年,台灣有兩年出口衰退兩位數,但第二年就快速彈升,主計總處坦言,這一次恐怕很難,預測今年出口僅能低度成長。
據財政部資料,從1971年以來,包括去年,只有三年出現過兩位數的出口衰退,兩次的隔年都快速回彈,
第一次在2001年,逢網路泡沫破滅,衰退16.87%;2002年出口成長7.13%。
第二次在2009年,是金融海嘯隔年,衰退20.32%,2010年成長34.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