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7月風雲2015
作者:瑞易
2015/6/1日實施漲跌幅10%與信用交易維持率降低10%為120%,到6/9日7個交易日跌了6個交易日,使得:大盤月K線下跌509點(-5.29%)年K線下跌115點(-1.24%),本年度的漲幅在7個交易日內瓦解。借券賣出餘額創下新高衝到661萬張,使本年度新增的141萬張解套。融資餘額降到1921億元減少118億元包含自我了斷的。6/9日跌停家數高達174檔。不管下跌的理由是什麼,也許只是個技術性的修正,新政策不利於散戶是個不爭的事實。
這是一個血淋淋的教訓,不要誤以為融資餘額在低檔位置(才2000億出頭)就不會有危險,事實再次驗證,巨鯊聞到一點點血腥是絕不會放棄任何撲殺的機會,盤旋空中的禿鷹也不會放掉任何風吹草偃的蹤跡。這事例也提醒散戶需要一套新的策略以應變局。本次到6/16日止融資連續減碼14個交易日,自2002年以來,超過14天連續減碼計有13次。融資佔指數的份量只剩2007年的一半。
例行紀事
7月份除權除息進入高潮期。除權除息時將會影響大盤指數的下修。
7月中旬是美國科技公司將公布上季財報的超級財報週。
7月進入颱風季節,7月份侵台颱風數排名第三。近幾年侵台的颱風數較少,依統計今年不能掉以輕心。
1958~2014 侵台颱風個數統計(57年,194個)
原始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註:7月份侵台颱風數排名第三。 次/年:侵台次數/總年數 2014/7月與9月各有1次侵台 |
第13屆台灣生技月(BioTaiwan 2014)將於2015/7/23~7/26日在南港展覽館展出。
近來的新聞
2015/6/22(UDN):http://udn.com/news/story/7238/1007694
去年財政部推動稅改後,內資與外資的租稅待遇明顯擴大,若以企業稅前純益為分母估算,內資在稅改前實質稅率為40%,稅改後兩稅合一股利扣抵率減半,加上所得1000萬元以上稅率提高為45%,內資的實值稅率提高到49%。相對之下,外資的實值稅率僅33.6%,同樣是股東,內資比外資多繳五成的所得稅。
外資不僅在這次稅改中毫髮無傷,反而還獲得超國民待遇,一些在台無營業登記外資,股利所得稅率更只有20%。如果企業主遷籍外國,同樣在台股掛牌,改以境外公司申請F股上市,本國投資人獲配現金股利,因為屬於海外所得,僅適用最低稅負制,不僅有660萬元免稅額,稅改後稅率也只有12%,如果是改以外資的名義持股,外國人持有境外所得更是一毛錢都不用繳稅。
2015年配發去年度現金股利金額可望突破一兆元,外資持有台灣上市櫃公司比率,從2011年的31%,提升到2015/5月底的37%,預估數千億享受較低稅率。
|
2015/6/26日金管會曾銘宗強調,完整的台股稅制及交易成本檢討報告,會在年底前出爐。
2015/6/26日,上海綜證連跌2週下跌984點(5178-4194=984點,-19%)。深滬指數下跌1044點(5380-4336=1044點,-19.4%)。
鬆綁融資融券限額,自2015/6/29日(周一)起將取消投資人僅能在一家證券商最高融資8,000萬元、融券6,000萬元之限額限制,並同步取消投資人對上市單一證券最高融資券限額3,000萬元、上櫃單一證券2,000萬元限制,客戶最高融資券限額將回歸由各證券商自行控管。寬鬆額度且縮小信用空間,散戶要留意潛在風險。
2015/6/29日起,證券市場增加「開收盤資訊揭露」,以提高市場資訊透明度,提供更多訊息予投資人參考。
2015/6/29日是摩台指結算日,又受希臘6/29日起實施資本管制,國內銀行關閉的影響引發各國股市重挫。台股再度跳空跌破年線。收盤時指數大跌226點,跌幅2.39%,收在9236點,成交量擴增至933億元。希臘事件對股市的影響應該是愈來愈弱。然而其潛在的危險,則不可忽視。若是如果操作不當,引發其他事件而造成連鎖反應,可能造成大亂。
上個月的關鍵數字
表1 2015/6月收盤大盤關鍵數字
註: (1)融資餘額近13年的月平均值2384億元, 2013年的月平均值1848億元。2014年為2046億元。 (2) 2015年的日最大漲幅為1.92%(4/23)與日最大跌幅-2.43%(1/6)。 (3)日與週的最大漲跌幅為6月份的統計,成交量為6月的平均值 (4)週漲跌幅為當月最後一週(6/26)。 (5)6月的月振幅522點為本年度目前最高,跌幅378點(-3.9%)。月收盤9323點。
|
2015/6月大盤月K線收9323點,下跌378點(-3.9%)。季K線翻轉為跌,年K線雖維持在第4年的上漲中,但是盤中慘遭跌破。6月份日最大漲幅1.34%,日最大跌幅為(-2.39%)。
2015年6月份自營商、投信、外資的買賣超,依序為-157億、-24億、-853億。法人合計賣超為1037億元。三大法人連續賣超達15天,過去連續賣超的排名依序為2008/10月連續賣25天賣超1500億元,2010/2月連續賣15天賣超1692億元,2014/9月連續賣17天賣超1047億元。
到6/16日止融資連賣14天合計減少154億元,餘額為1892億元。6月分的信用交易出現資減券減價跌的格局,顯示人氣退場。散戶的融資餘額6月底為1862億元,減少177億元。餘額回到2013/7月的水準。
6月分的借券餘額創下新高707萬張,月增61萬張,年增188萬張。
2015/6/30日收月K線,尾盤爆大量114億元,拉升30點。佔當日成交量13%(909億元)。這是半年度作帳所需。
自2014/6/30日起開放現股當日沖銷交易。金管會預估會增加5%的成交量。到2015/5/30這期間,實際當沖金額略低於5%,但是在2015/6/1日放寬漲跌幅至10%及信用交易維持率降至120%後,當沖金額升高且多數在7%以上,當沖成交金額達110億以上,6月平均為137億元(佔成交量7.23%)。台股的未來該不會是賭場而不是金融市場?
圖15L401 2015年週漲跌幅與各週漲跌次數比(1989~2014)
註:2015年Q1計12週,Q2為第14週~25週,計12週。 |
以(圖15L401)的週漲跌次數比的統計來看。7月份週次為第26~30週,其週漲跌次數比值為1.2~0.7。
季K線
2015/6月季線收盤指數9323點季K線翻黑,如(圖15L402)所示。以技術分析來看,多頭第1次衝過9860的頸線壓力下並達萬點之上後,指數在6月份受到嚴重打壓。看來萬點必須來來回回衝個數次,方能罷休。
圖15L402 大盤季K線
2015/4月高點10014點創下2000/Q3以來的新高(60季)。收盤指數9820點創下61季的新高(2000/Q1以來)。2000/Q1收盤為9855點。 |
7月K線漲跌
如(圖15L403)所示,統計(1989~2014年)的月K漲跌次數比7月份為11:15,下跌月數遠多於上漲月數。如果改為2003~2014年的漲跌次數比為6:6,顯示最近12年的上漲與下跌次數比已有扭轉的跡象,不像以往下跌的次數多了一點。
自1988年以來,年度的高點落在7月份有2次,在1999/7月的8711點與2014/7月的9594點。低點落在7月份的只有1次,在2006年的6232點。
圖15L403 台股加權指數月K漲跌比
註:自2000~2014年的月漲跌次數比,7月為6:9 自2003~2014年的月漲跌次數比為,7月為6:6 |
(圖15L404)為台股加權指數7月月K線漲跌幅的統計。1989年以來,26年的平均漲跌幅為-9點(-0.35%)。
從(圖15L404)的圖形來看,跌幅在213~1141點(<-4.0%)的有9次,佔總下跌次數的一半以上(9/15)。近12年來的6次上漲,有4次其漲幅大於4.5%,2003(446點,9.16%)、2007(404點,4.55%)、2009(646點,10.0%)與2010(431點,5.88%)。
最近4年的漲跌幅受到壓縮在一小範圍之內(-0.82%~0.57%)。這樣的漲跌幅是26年來的最小跌幅與最小漲幅。是否這樣小的漲跌幅已成為最近的趨勢,操作者不能不注意其發展。
圖15L404台股加權指數7月K線漲跌幅( 1989~2014) 註:2003~2014年的平均漲跌幅64點(1.04%)
|
7月月K的連續漲跌7月與6月漲跌的正相關為58%
(圖15L405)顯示,自1989年以來,7月份只有1994年最多連漲4個月。其次是3次的連漲3個月,分別是2003、2005、2007年。1次的連漲2個月。
連跌5個月有2次為2004與2012年。連跌4個月的有4次為1993、1995、2001與2002年。連跌3個月的有3次為2006、2008與2011年。連跌2個月的有1次為2000年。
上漲合計為11次,這11次中有5次是6月漲7月也漲。下跌合計為15次,這15次中有10次是6月跌7月也跌。合併上漲的5次共計15次,表示7月的漲跌與6月呈正相關為58%(=15/26)。相關度不高。
圖15L405 台股加權指數月K連漲連跌月數
註:次數1表示本月上漲,-1為本月下跌。2為連續第2個月上漲,-2為連續第2個月下跌。以此類推。 |
7月各週的漲跌
(圖15L406)為各年度7月份各週的漲跌幅%時序圖。從圖中可以發現漲跌幅大於4.0%的有9次,小於-4.0%的也有20次。但是,幾乎都是發生在2003年以前。2003年以後,漲幅大於4.0%的有3次,分別是2003年(5.62%)、2008(6.14%)、2010(4.32%)。跌幅小於-4.0%的有4次。這4次為2004(-4.77%)、2007(-4.42%)與2008的2次(-4.24%、-5.93%)。在2010~2014年的週漲跌幅多數在-2.0%~2.3%之間,各出現1次的+4.32%與-3.59%。2013/7月有一次的漲幅為2.73%。
2003年以後的7月份,週跌幅在(3.0%~-3.0%)之間的共有34次,居多數。上漲大於3.0%與下跌小於-3.0%的各有7次。另外在(3.0%~4.0%)的有4次,在(-3.0%~-4.0%)的有3次。在2010~2014年的漲跌幅出現縮小的狀況。
圖15L406台股加權7月份各週的漲跌幅% 註:2010年以後的週漲跌幅出現狹幅的漲跌,多數在-2.0%~2.3%之間。 |
7月份每日漲跌統計
圖15L408台股加權指數各年度7月份的日K漲跌幅%
|
(圖15L408)台股加權指數各年度7月份的日K漲跌幅%,7月份的最大漲跌幅超過3.1%的有25次,分佈在12個年度裡,而這12個年度全數出現在2008年以前,其中1989~1991年及2008年等4個年度合計17次就占68%。2009年以後沒有1次日漲幅超過3.1%的。
最大跌幅超過-3.1%的也有24次,只差最大漲幅1次,分佈在11個年度。出現在2002年以前的合計為20次,剩下的4次為2007、2009年各1次及2008年2次。
最近5個年度的7月漲幅沒有超過3.1%,跌幅也沒有超過-3.1%。2015年6月底止,今年的最大漲幅為1.92%(4/23)與最大跌幅-2.43%(1/6)。
7月份的漲跌日數比值
(圖15L409)從1989年至2014年,7月份的漲跌日數比值大於1.2的,26年中有8次,在2007年之後只有3次。在1.0(含)以下的有18次,近幾年小於1.0的有2008、2011、2012、2013年。2013/7月0.77(10/13天)是6年來的最低值。日漲跌比小於1.0的日子,月下跌的機率高。像2014/7月下跌77點,日漲跌比1.2大於1.0,是緩漲急跌的現象。
圖15L409台股加權指數各年度7月份的漲跌日數比值 註:比值1.4=13/9,約為漲4天跌3天。 |
7月份的每日成交量
各年度7月份的每日成交量統計如(圖15L410)所示,最大成交量為2007年的3216億元,26年來7月的日平均成交量為862億。2008~2011年4年的平均為1139億元。
2007/7/26日3216億的巨量成交,創下波段新高9808點,卻是收長黑下跌1.78%。出現K線賣出訊號,帶出一波的跌幅,到8/17日的7988點才止跌,演出V行反彈到達起跌點,事後才知此結果竟是一個逃命波。
圖15L410 台股加權指數各年度7月份的每日成交量統計 註:26年的7月日平均成交量為862億 |
法人買賣超
(圖15L411~15L413)為三大法人在7月的買賣超,從2005年以來,自營商買賣超次數(8:2)。投信為(6:4)買超多於賣超次數。外資則是(5:5) 賣超次數等於買超。就10年的平均金額而言,他們依序為48.7、74.8、32.4億元。
圖15L411台股加權指數各年度自營商7月的買賣超 註: |
圖15L412台股加權指數各年度投信7月的買賣超
|
圖15L413台股加權指數各年度外資7月的買賣超 註: |
融券與借券賣出餘額
(圖15L414)為台股加權指數月底的融券與借券賣出餘額。融券餘額在2015/6月份減少9萬張,約剩32萬張。借券賣出餘額為707萬張,月增加61.5萬張。
圖15L414台股加權指數月底的融券與借券賣出餘額 註:僅統計上市公司的餘額 |
個股借券佔發行股數比前25名
707萬張的借券餘額,不禁引發個人的好奇,誰是第一名?會是未來的風險還是支撐?(表2)為「個股借券餘額佔發行股數比」前25名,供參考,只有3檔傳產其餘22檔均為電子股。
表2 個股借券餘額佔發行股數比前25名(2015/6/30)
註: 近900檔的平均約為0.72% |
融資餘額
(圖15L415)為台股加權指數各年度7月底的融資餘額,(圖15L416)為各年度7月份的資券增減的情形。
自2002/1月~2014/12月為止,融資餘額的月底平均值為2384億元。單是7月份的平均值為2415億,略高於總平均值,是1年當中平均值最高的月份。
台股的融資餘額自2011/8月底的2366億元以來,已連續46個月低於平均值。46個月間最高餘額為2015/4月的2169億元。2015/6月的新政策又讓融資摔落2000億元以下。
前幾次較長期低於平均值的期間有16個月,發生在2002/5~2003/8月。與及2005/3~2006/3月持續了13個月。還有2008/9~2009/11月共維持了15個月。
2015/6月底散戶的融資餘額為1862億元,減少177億元。餘額回到2013/7月的水準,當時的指數在8000點左右。
圖15L415台股加權指數各年度7月底的融資餘額 註: |
(圖15L416) 各年度7月份的資券增減與大盤月漲跌幅。「資減券增」的有5次為最多,有4次是價跌的,唯一1次價漲是2013/7月。
2002年以來每年7月融券增加最高為38萬張,出現在2002/7月。融券減少最多的為2005/7月的50萬張。同月平均增加2.2萬張。
最近6年,7月份的融券雖然年年增加,但是增加量呈現萎縮的現象,特別是最近3年更是縮小到5萬張以下。
圖15L416台股加權指數各年度7月份的資券增減
註: |
類股輪動
(圖15A417)2008~2014Q2類股的週合計漲跌幅與淨漲跌數,大盤週合計漲跌幅為-1.3%,傳產仍有11個類股維持正值。漲的最多的類股為食品、汽車、營建、飯店。跌的最慘的為塑膠、玻璃。
電子類只有3個類股為正值,電腦週邊(8.6%)通信網路(13.5%)與電子零件(5.4%),而其餘5個類股下跌。跌的最慘的為光電、其他電子。
圖15A417 2008~2014Q2類股的週合計漲跌幅與淨漲跌數
|
(圖15A418)為2014/Q2月份類股的週合計漲跌幅與淨漲跌數統計,傳產類股下跌的前3名是玻璃、橡膠、營建。上漲的類股有機電、百貨,其餘傳產類股多數積弱不振。
2014/Q2的類股漲跌情況與2008~2014/Q2(圖15A417)有顯著的差異。過去由傳產領軍的現在只有8類股為上漲,能勝過大盤的只剩2類股。漲勢又輪轉回電子股,只有1個類股下跌,且多數賽過大盤。
圖15A418 2014Q2類股的週合計漲跌幅與淨漲跌數 註:淨漲跌數=上漲週數-下跌週數 總週數=13週 |
(圖15A419)為2015Q1類股的週合計漲跌幅與淨漲跌數的統計。大盤週合計漲跌幅2.2%。21個傳產類股中有10類上漲。電子類股8個類有6類上漲。
圖15A419 2015Q1類股的週合計漲跌幅與淨漲跌數 註:淨漲跌數=上漲週數-下跌週數 總週數=11週 |
(圖15L420)為2015Q2類股的週輪合計漲跌幅與淨漲跌數統計,傳產類股有7類上漲13個類股下跌。電子類有3個類股上漲。
圖15L420 2015Q2類股的週合計漲跌幅與淨漲跌數 註:淨漲跌數=上漲週數-下跌週數 總週數=13週 |
(圖15L421)為2014/7月份類股的週輪合計漲跌幅與淨漲跌數統計,多數類股表現普普。只有塑膠、半導體、光電、網通表現較差。
圖15L421 2014/7月類股的週合計漲跌幅與淨漲跌數
|
(圖15L422)為2015/6月份類股的週輪合計漲跌幅與淨漲跌數統計,多數類股累趴。只有油電表現稍好。與去年相較差很多。
圖15L422 2015/6月類股的週合計漲跌幅與淨漲跌數
|
上月英雄與狗熊排行榜
表3 2015/6月英雄榜(股本10億元以上漲幅前25名)
註:不含TDR、金融類股 漲幅:11.1%~26.3%
|
表4 2015/6月狗熊榜(股本10億元以上跌幅前25名)
註:不含TDR、金融類股 跌幅:-21.4%~-3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