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7月風雲2014
作者:瑞易
例行紀事
7月份除權除息進入高潮期,2011/7、2012/7月約有460家左右,2013年約有500家除權除息。截至6/27日已公布在7月份除權除息的約有295家。除權除息時將會影響大盤指數的下修。
7月中旬是美國科技公司將公布上季財報的超級財報週。
7月進入颱風季節,7月份侵台颱風數排名第三。
1958~2013 侵台颱風個數統計(56年,192個)
原始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註:7月份侵台颱風數排名第三。 次/年:侵台次數/總年數 |
第12屆台灣生技月(BioTaiwan 2014)將於7/24~7/27日在南港展覽館展出,國內外生技業者總共1,200個展出攤位。。
近來的新聞
2014/6/30日起投資人可從事台灣50、中型100及富櫃50指數成分股,共計200檔個股之先買後賣及先賣後買雙向當日沖銷交易。金管會預估會增加5%的成交量。
2014/6/18日FED宣布,指出成長正在彈升,就業市場也持續改善。把每月購債規模再減碼100億美元,減至350億美元,維持原訂今年底前結束該計畫的步調。這已是連續第五度減碼。
美國Q1衰退,但是Q2重回成長。國際貨幣基金(IMF)2014/6/16日公布美國經濟報告,因首季酷寒天氣衝擊,大砍美國今年經濟成長預測值0.8個百分點至2%。
大陸財政部2014/4月公布「會計師事務所跨境審計業務暫行規定」,禁止境外會計師單獨申請「臨時審計證」方式,進入大陸查帳,須與當地會計師事務所合作。此一規定,引起世界主要國家的反彈,對台灣而言,恐導致F股公司的財務情況,更難掌握。
上個月的關鍵數字
表1 2014/6月收盤大盤關鍵數字
註: (1)融資餘額12年(2002~2013年)的月平均值2412億元,2012與2013年的月平均值分別為1869與1848億元。 (2)2014年的日最大漲幅為1.22%(5/22)與日最大跌幅-2.34%(2/5)。 (3)日與週的最大漲跌幅為6月份的統計,成交量為6月的平均值 (4)週漲跌幅為當月最後一完整週(6/27) (5)6月的月漲跌幅點數與%皆為2014年上半年的最大值 |
2014/6月大盤月K線收9393點,上漲317點(3.49%),是上半年的月最大漲幅,有一點噴出的樣子。確定季線連6漲,年度維持在第3年的上漲中。2014年年度的單日最大跌幅為(-2.34%)最大漲幅1.22%(5/22日)。6/30日收盤9393點,盤中創下80個月新高。接近2007/10月的指數,高點9860點,收盤9711點。
2014/6/30尾盤以100億元拉抬上漲7.6點,指數收最高美化了半年報。
2014/6月延續上個月的氣勢,持續創下紀錄:單月漲幅317點3.49%是2014年上半年度的最大漲幅。6/30日收盤9393點創下80個月來的新高。融資餘額2119億元為30個月來的新高。散戶的融資餘額在2/13日突破2000億元,3月底為2040億元,4月底滑落在2000億元之下,6月連續2個月站上2000億元。
2014年6月份自營商、投信、外資的買賣超,依序為38億、-66億、747億。法人合計為719億元。法人買超佔6月總成交量的3.6% (719/19973),每上漲一點花2.27億元買超(719/317)。6月份外資比5月份多發出一倍的進攻力量。
圖14L401 2014年週漲跌幅與各週漲跌次數比(1989~2013)
註:2014年Q1計13週,Q2為第14週~26週,計13週。 |
以(圖14L401)的週漲跌次數比的統計來看。漲跌次數比為19:7(比值2.71),表現打破6月份下跌機率高的狀況,6月份還演出4週全數上漲的全壘打成績,合計連漲6週。
2014/7月份的週上漲機率25年的平均為1.02,近11年的平均值為1.33如(表2)。7月份為27~31週次,只有2週(27週與29週)的週漲跌比大於1.0。
漲跌比
(表2)的漲跌統計,2003年之後的「月漲跌比」與「週漲跌比」比值皆優於25年來的比值,顯示近11年的7月份沒以前那樣容易下跌。若是以「日漲跌比」來看,11年與25年的統計值則沒什麼差別,約為0.9表示跌多於漲。
在漲跌比的「日」弱於「週」、「月」的情況下,7月天作多時應該是不必太積極或躁進。
表2 台股加權指數7月份日漲跌統計(1989~2013年)
註:
|
季K線
2014/6月季線收盤指數9393點連6季上漲,創下27季的新高,如(圖14L402)所示。以技術分析來看,6月的收盤指數突破了下降趨勢線,這是一條由12682、10394、9859等多點連線構成的下降趨勢線。代表著多方已攻上一個重要的陣地。6月份的月K線想要奮力脫離下降趨勢線的重力吸引。7月行情能否繼續挺進當然就看外資的動作為何與散戶是否跟進。
圖14L402 大盤季K線
2014/Q1收盤指數8849.28點創下13季的新高 2014/Q2收盤指數9393點創下27季的新高,2007/Q4最高9860,收盤8056點。
|
7月K線漲跌
如(圖14L403)所示,統計(1989~2013年)的月K漲跌次數比7月份為11:14,下跌月數遠多於上漲月數,比6月份稍有起色,少跌2個月多漲2個月。如果改為(2000~2013年)的漲跌次數比為為6:8,漲跌比值稍稍下降一點。再縮小為至2003~2013年的漲跌次數比為6:5,漲跌比值提升到1.2,顯示最近11年的上漲與下跌次數比已有扭轉的跡象,不像以往下跌的次數多了一點。
自1989年以來,年度的高點落在7月份有1次,在1999/7月的8711點。低點落在7月份的也有1次,在2006年的6232點。
圖14L403 台股加權指數月K漲跌比 註:自2000~2013年的月漲跌次數比,7月為6:8 自2003~2013年的月漲跌次數比為,7月為6:5 |
(圖14L404)為台股加權指數7月月K線漲跌幅的統計。1989年以來,25年的平均漲跌幅為-6點(-0.33%)。雖然平均漲跌幅是跌的,但是11次的上漲中有7次的漲幅都大於400點,4.5%以上。縮小範圍至2003~2013年的平均漲跌幅76點(1.21%)。最大漲幅為1997/07的(1036點,+11.5%),最大跌幅為1999/07的(-1141點,-13.5%)。
從(圖14L404)的圖形來看,跌幅在213~1141點(<-4.0%)的有9次,佔總下跌次數的一半以上(9/14)。近11年來的6次上漲,有4次其漲幅大於4.5%,2003(446點,9.16%)、2007(404點,4.55%)、2009(646點,10.0%)與2010(431點,5.88%)。
最近3年的漲跌幅受到壓縮在一小範圍之內(-0.35%~0.57%)。這樣的漲跌幅是25年來的最小跌幅與最小漲幅。是否這樣小的漲跌幅已成為最近的趨勢,操作者不能不注意其發展。
圖14L404台股加權指數7月K線漲跌幅( 1989~2013)
註:2003~2013年的平均漲跌幅76點(1.21%)
|
7月月K的連續漲跌7月與6月漲跌的正相關為60%
(圖14L405)顯示,自1989年以來,7月份只有1994年最多連漲4個月。其次是3次的連漲3個月,分別是2003、2005、2007年。1次的連漲2個月,變盤為漲(1)的有6次(6/25)佔24%,上漲合計為11次。顯示這11次中有5次是6月漲7月也漲。
連跌5個月有2次為2004與2012年。連跌4個月的有4次為1993、1995、2001與2002年。連跌3個月的有3次為2006、2008與2011年。連跌2個月的有1次為2000年。變盤為跌(-1)的有4次(4/24)佔了17%,下跌合計為14次。顯示這14次中有10次是6月跌7月也跌。合併上漲的5次共計15次,表示7月的漲跌與6月呈正相關為60%(=15/25)。相關度不高。
2013/7月為翻跌轉漲的第1個月,從(圖14L405)察知過去轉正(+1) 的下1年度7月份,5次中有4次是下跌的,其中有2次為翻轉為跌(-1),1991與1999年。由於2014/6月的上漲,顯示2014/7月翻盤為跌的機率從17%提升到40%。不過7月的漲跌與6月的正相關為60%,表示6月的漲跌對7月的漲跌機率影響不大。
圖14L405 台股加權指數月K連漲連跌月數
註:次數1表示本月上漲,-1為本月下跌。2為連續第2個月上漲,-2為連續第2個月下跌。以此類推。 |
7月各週的漲跌
(圖14L406)為各年度7月份各週的漲跌幅%時序圖。從圖中可以發現漲跌幅大於4.0%的有9次,小於-4.0%的也有20次。但是,幾乎都是發生在2003年以前。2003年以後,只有漲幅大於4.0%的有3次,分別是2003年(5.62%)、2008(6.14%)、2010(4.32%)。跌幅小於-4.0%的有4次。這4次為2004(-4.77%)、2007(-4.42%)與2008的2次(-4.24%、-5.93%)。在2010~2012年的週漲跌幅多數在-2.0%~2.3%之間,各出現1次的+4.32%與-3.59%。2013/7月有一次的漲幅為2.73%,另3次則是在上述的範圍內。
2003年以後的7月份,週跌幅在(3.0%~-3.0%)之間的共有34次(佔34/48),居多數。上漲大於3.0%與下跌小於-3.0%的各有7次。另外在(3.0%~4.0%)的有4次,在(-3.0%~-4.0%)的有3次。在2010~2013年的漲跌幅出現縮小的狀況。
圖14L406台股加權7月份各週的漲跌幅% 註:2010年以後的週漲跌幅出現狹幅的漲跌,多數在-2.0%~2.3%之間。 |
7月份週K線的最大最小與合計漲跌幅
從(圖14L407)的週合計漲幅可得知,2003年之後合計漲幅為負值的有2004/7、2006/7、2008/7、2011/7及2012/7月等5個月。7月份以週K作多、作空的勝率約略相等。
圖14L407台股加權7月份週K的最大最小與合計漲跌幅
|
7月份每日漲跌統計
如果是以25年的統計值來看,7月天實在不是個適合作多的好日子。因為下跌的日子比上漲的日子多了約11%。最近3年的日漲跌幅壓縮在狹小的範圍內,現股當沖若是選錯了股,討不到好處,還惹了一身腥味。
圖14L408台股加權指數各年度7月份的日K漲跌幅%
|
(圖14L408)台股加權指數各年度7月份的日K漲跌幅%,7月份的最大漲跌幅超過3.1%的有25次(佔25/576=4.3%)分佈在12個年度裡(48%),而這12個年度全數出現在2008年以前,其中1989~1991年及2008年等4個年度合計17次就占68%。2009年以後沒有1次日漲幅超過3.1%的。
最大跌幅超過-3.1%的也有24次(佔24/576=4.2%)只差最大漲幅1次,分佈在11個年度(44%)。出現在2002年以前的合計為20次,剩下的4次為2007、2009年各1次及2008年2次。
最近4個年度的7月漲幅沒有超過3.1%,跌幅也沒有超過-3.1%。2014年6月底止,今年的最大漲幅為1.21%(5/22)與最大跌幅-2.34%(2/5)。
7月份的漲跌日數比值
(圖14L409)從1989年至2013年,7月份的漲跌日數比值大於1.2的,25年中有7次,在2007年之後只有2次。在1.0(含)以下的有18次,近幾年小於1.0的有2008、2011、2012、2013年。日漲跌比值自2009年的1.9連續4年落在1.0以下。2013/7月0.77(10/13天)是5年來的最低值,這是從未有過的現象。日漲跌比小於1.0的日子,月漲跌下跌的機率高(佔83%)。
圖14L409台股加權指數各年度7月份的漲跌日數比值
註:比值1.4=13/9,約為漲4天跌3天。 |
7月份的每日成交量
各年度7月份的每日成交量統計如(圖14L410)所示,最大成交量為2007年的3216億元,25年來7月的日平均成交量為851億,比6月份微幅增加。2008~2011年4年的平均為1139億元。2013年7月的日最大值為1087億。日平均量則為826億元,最低量為659億元。均以掃除2012/7月受證所稅議題影響的陰霾。
2007/7/26日3216億的巨量成交,創下波段新高9808點,卻是收長黑下跌1.78%。出現K線賣出訊號,帶出一波的跌幅,到8/17日的7988點才止跌,演出V行反彈到達起跌點,事後才知此結果竟是一個逃命波。
2014年指數在9000點以上的日平均量為1003億元,屬於量縮價漲的格局。沒有巨幅下跌或巨量下跌的情況出現時,一般的下跌都暫時是為正常的調節。
圖14L410 台股加權指數各年度7月份的每日成交量統計
註:24年的7月日平均成交量為851億 |
法人買賣超
(圖14L411~14L413)為三大法人在7月的買賣超,從2005年以來,自營商買賣超次數(8:1)。投信為(6:3)買超多於賣超次數。外資則是(4:5) 賣超多於買超。就9年的平均金額而言,買賣超互見,他們依序為54.2、85.2、6.5億元。
2013年的7月台股加權上漲46點(0.57%)。自營商買超126億、投信賣超26億、外資買超823億,三大法人合計買超922億。買超佔7月總成交量的4.86%(=922/18989)。
2014年6月份大盤上漲317點,自營商、投信、外資皆為賣超,依序為38億、-66億、747億。法人合計為719億元。自營商與外資皆是自2009年來同期最大幅的買超。
圖14L411台股加權指數各年度自營商7月的買賣超 註: |
圖14L412台股加權指數各年度投信7月的買賣超
|
圖14L413台股加權指數各年度外資7月的買賣超
註: |
融券與借券賣出餘額
(圖14L414)為台股加權指數月底的融券與借券賣出餘額(僅上市公司)。融券餘額在6月份減少7.3萬張,約剩30萬張。借券賣出餘額為461萬張,月減少1.5萬張。融券佔借券的比率6.3%,比上月下降1.5%。
圖14L414台股加權指數月底的融券與借券賣出餘額
註:僅統計上市公司的餘額 2014/6月止借券餘額連續5個月減少 |
融資餘額
(圖14L415)為台股加權指數各年度7月底的融資餘額,(圖14L416)為各年度7月份的資券增減的情形。
自2002/1月~2013/12月為止,融資餘額的月底平均值為2412億元。單是7月份的平均值為2435億,略高於總平均值。台股的融資餘額自2011/8月底的2366億元以來,已連續35個月低於平均值。2014年6月底餘額2119億元為30個月來的新高。
前幾次較長期低於平均值的期間有16個月,發生在2002/5~2003/8月。與及2005/3~2006/3月持續了13個月。還有2008/9~2009/11月共維持了15個月。
圖14L415台股加權指數各年度7月底的融資餘額
註: |
(圖14L416) 各年度7月份的資券增減與大盤月漲跌幅。「資減券增」的有5次(佔5/11)為最多,有4次是價跌的,唯一1次價漲是2013/7月。11年來有5次是資增價漲,資減價跌的占了6次, 2013/7月是唯一1次的資減價漲。
2002年以來每年7月融券增加最高為38萬張,出現在2002/7月。融券減少最多的為2005/7月的50萬張。同月平均增加2.2萬張。
最近6年,7月份的融券雖然年年增加,但是增加量呈現萎縮的現象,特別是最近3年更是縮小到5萬張以下。
圖14L416台股加權指數各年度7月份的資券增減
註: |
類股輪動
(圖14L417)2007~2013Q3類股的週合計漲跌幅與淨漲跌數,大盤週合計漲跌幅為28.4%,傳產只有營建、運輸是負值(-40.9%、-32.2%),其餘類股皆是正值。漲的最多的類股為食品、橡膠、汽車。跌的最慘的為營建、運輸。
電子類只有光電為負值(-66%),其餘7個類股皆為正值,漲最多的是電子通路(58%)與其他電子(59%)。
淨漲跌次數多於大盤:傳產類有4個類股,電子類掛0。
圖14L417 2007~2013Q3類股的週合計漲跌幅與淨漲跌數
|
(圖14L418)2013Q3類股的週合計漲跌幅與淨漲跌數,傳產有2個類股下跌,電器與橡膠。漲的最多的類股為機電、玻璃、汽車、生技。
電子類有5個類股上漲,漲的最多的類股為電腦週邊、資訊服務、其他電子。3個下跌類股為半導體、光電與通訊網路。
淨漲跌次數不論是傳產類或是電子類只要合季漲跌幅為正的多數大於大盤。
圖14L418 2013Q3類股的週合計漲跌幅與淨漲跌數
註:淨漲跌數=上漲週數-下跌週數 總週數=13週 |
(圖14A419)為2014Q1類股的週合計漲跌幅與淨漲跌數的統計。大盤週合計漲跌幅2.85%。傳產類股中只有機電9.86%與橡膠8.37%等2類大於大盤。電子類股8個類全數上漲,只有通信類股漲幅低於大盤其他7個類股的漲幅皆大於大盤的漲幅。
淨漲跌次數的情況幾乎與合計漲跌幅相似。
圖14A419 2014Q1類股的週合計漲跌幅與淨漲跌數
註:淨漲跌數=上漲週數-下跌週數 總週數=13週 |
(圖14L420)為2014/Q2月份類股的週合計漲跌幅與淨漲跌數統計,傳產類股下跌的前3名是玻璃、橡膠、營建。上漲的類股有機電、百貨,其餘傳產類股多數積弱不振。
電子類8各類股中只有資訊服務是下跌的(-0.7%),其餘皆上漲。上漲最大的有光電(16.1%)、電子零件(12.7%)與其他電子(12.9%)。
2014/Q2的類股漲跌情況與2013/Q3(圖14L418)有些許的不同,與 2007~2013Q3(圖14L417)則是有較大的差異。顯然,過去由傳產領軍的台股,現在又輪轉回電子股。
圖14L420 2014/Q2月份類股的週合計漲跌幅與淨漲跌數
註: |
(圖14L421)為2007~2013年7月份的類股週合計漲跌幅與淨漲跌次數所示。
自2007~2013年的7月份,無論是週漲跌幅合計或是淨漲跌次數,傳產類股類股的表現優於電子類股。特別是食品、橡膠、百貨、生技等類股指數。
電子類股週漲跌幅合計為負值的有半導體、光電、通訊網路等三類。電子通路即使漲幅合計達24%也差傳產的領頭類股很多。
圖14L421 各年度7月份的類股週漲跌幅與淨漲跌次數(2007~2013)
註:淨漲跌次數=上漲週數-下跌週數。總數31週 週合計漲跌幅為統計期間的週漲跌幅合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