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瑞易
2011年台股回顧
100年度加權股價指數下跌21.18%,上市股票總市值減少4.59兆元,外資賣超為2,776.48億元。
證交所新聞 發布時間︰民國100年12月30日 16:45
100年度加權股價指數下跌21.18%,上市股票總市值減少4.59兆元,外資及陸資賣超為2,776.48億元。 根據臺灣證券交易所統計,民國100年12月30日集中交易市場發行量加權股價指數收盤為7,072.08點,與去(99)年底的8,972.50點相較共下跌1,900.42點,跌幅約為21.18%。今(100)年全年最高收盤指數為1月28日的9,145.35點,最低收盤指數為12月19日的6,633.33點,高低共計相差2,512.02點;今年底台灣50指數收盤為4,961.72點,較去年底的6,116.61點下跌1,154.89點,跌幅約為18.88%。產業別指數方面,全年漲幅以橡膠類指數上漲10.16%為最大,跌幅以光電類指數下跌50.56%為最大。 今年全年共有247個營業日,集中市場累計總成交金額為26兆9,942.52億元新台幣,較去年的28兆8,903.37億元新台幣,減少1兆8,960.85億元,減幅為6.56%;市場日平均成交金額也由去年的1,151.01億元,減為1,092.88億元。 今年底的上市股票總市值為19兆2,170.05億元,較去年的23兆8,114.16億元,減少4兆5,944.11億元,減幅達19.29%。 今年全年外資及陸資總買入金額為5兆7,480.82億元,總賣出金額為6兆257.30億元,累計賣超為2,776.48億元。 (以上資料為初步統計資料且不包含本日鉅額交易資料) |
證交所新聞 發布時間︰民國100年12月30日 16:35 本週上市公司市值達19.22兆元,以電子零組件類股漲幅5.48%為最大。 根據臺灣證券交易所統計,民國100年12月30日全體上市公司市場總值為新台幣19兆2,170.05億元,較上週(100年12月23日)市值19兆2,845.69億元減少675.64億元,減幅約為0.35﹪。 各產業類股市值變動,本週電子零組件類股市值為7,003.37億元,較上週(100年12月23日) 6,639.52億元增加363.85億元,漲幅5.48%為最大;另塑膠類股本週市值為16,102.97億元,較上週(100年12月23日) 16,479.61億元減少376.64億元,跌幅2.29%最大。
|
2011年收1967點的黑色實體K棒
如[圖12J101]所示,2011年下跌1900點(-21%)為1967點的黑色實體K棒,上影線182點(佔實體的9.3%),下影線463點(佔實體的23.5%)。帶量下跌。成交量27兆為2010年的93.44%。指數跌破5年均線,在10年均線附近搖晃。12月份呈現量縮格局,導致國安基金宣布啟動護盤機制。12月份的日平均成交量670億元。
圖12J101 台股年K線
|
歐債危機發展成歐元危機
2010年的歐債危機到了2011年發展成歐元危機,8月開始使得全球股市重挫。
國際股市在2010年5~8月間,因歐債危機下跌其低點所建立的頸線,台股在2011/9月跌破這條頸線。但是,危機核心的德股、英國時報金融指數及美股皆沒有跌破,而且在第4季還呈現上漲的格局。
如[圖12J102]台股的週K線所示。道瓊指數如[圖12J104]所示,不但未破頸線,在2011/Q4還呈現上漲格局。德國股市如[圖12J105]所示,也未破歐債頸線,呈現橫盤走勢。
在亞股方面除了韓股與歐美股市類似未破頸線外,其他如日經、上海綜證、香港恆生都與台股一般地如喪考妣的跌破頸線。
圖12J102 2011年歐元危機下的台股週K線 2011年歐元危機跌破2010年歐債危機的頸線
|
台股像是斷了線的風箏,在9月破了歐債頸線之後,接著10月、12月接連破底,12月更破了10年均線。如[圖12J103]所示。
圖12J103 台股指數10月破了9月的低點,12月破10月的低點
|
圖12J104 道瓊指數 2011/8~9月力守歐債頸線的支撐,Q4呈現反彈
資料來源:群益證策略王 |
圖12J105 德國股市指數 2011/8~9月力守歐債頸線的支撐,Q4反彈呈現橫盤
資料來源:http://stockcharts.com/h-sc/ui |
台股與國際股市比較
表12J01 2011年年度漲跌
漲跌以2010年的收盤價為基準 資料來源:群益證策略王 |
2011年國際股市的年度漲跌如[表12J01]所示,前4名分別由上證、台股、恆生、日經包辦,跌幅在17%~22%之間,超過黃金切割率的14.6%。就股市而言,不是一國兩制,更不是一國三制,根本就是團結一至。陸股上證的下跌部分是受到金融緊縮的影響,自2010開始就持續調高存準率縮緊銀根,從15.5%一路提升到2011/11月的21.5%,2011/12月才出現下調0.5%成為21%,中小金融機構存準率則為17.5%。
日經在2011/3月份的下跌只要是受到3/11的大地震、海嘯、核災害的影響而導致工業限電,經濟衰退。
韓股年度下跌11%未達黃金切割率的14.6%。
台股、上證、日經在Q3、Q4都是走跌趨勢。
收盤指數的折線圖如[圖12J106]~[圖12J107]所示。
圖12J106 台股、Dow Jones 、日經指數在2011/9月後表現不一樣
|
圖12J107韓股、上證 、英時金融在2011/9月後表現不一樣
|
在歐元危機與金融海嘯下的跌幅比較
表12J02 歐元危機與金融海嘯下的漲跌比較
漲跌以2010年收盤價為基準 資料來源:群益證策略王 |
2011年歐元危機與2008年金融海嘯下的漲跌比較,如[表12J02]所示。2011年的跌幅佔2008年金融海嘯的跌幅比重,以台股為最大佔了近50%,台股的OTC更是超過50%達60%。其他亞股指在30%附近,歐股則可說輕為許多,美股則是微跌與上漲。
2011年台股各類股的跌幅
台股各類股在2011年的漲跌如[表12J03]所示,OTC指數下跌50點(-34.8%),比台指多跌了13.6%(約佔台指64%)。22類股中有4類股上漲,橡膠類股漲10.2%,汽車類股上漲3.8%,水泥(2.3%)、食品(2.2%)。
跌幅最重的前5名依序為:電器(-43.7%)、運輸(-40.4%)、營建(-37.4%)、造紙(-30.8%)、紡織(-27.5%)。
跌幅最輕的前5名依序為:百貨(-4.2%)、油電燃氣(-4.8%)、機電 (-7.1%)、其他(-11.6%)、玻璃(-14.4%)。
在上漲的4類股與跌幅最輕前5名中,除了「其他類股」跌破2010年歐債危機的頸線外其餘皆未跌破。水泥類股跌破5年均線外其餘皆未跌破。這9類股在2012年是否能續漲或領先上漲?還是會補跌?基本面的觀察當然很重要,技術面、籌碼面的研判分析更是不可偏廢。股市有句格言:「新手看價,老手看量,高手看籌碼」。2011年三大法人中投信是唯一年度買超的,買超116億元,這些資金到底是佈局的?還是躲進避風港的?我想對後市應該會有所影響。
表12J03 2011年台股上市類股漲跌
資料來源:群益證策略王 |
金融類股與電子類股兩大重量級類股在2011年的成交量佔大盤比重個為9.5%與54.3%,這2類股跌幅皆大於大盤分別為-24.6%與-23.6%。
電子各次類股中全盤皆墨,跌幅最輕微的通訊網路與半導體各為-9.0%與-14.7%。跌幅最重的光電業與電子零組件,這2類可說是災情慘重,分別為-50.6%與-40.2%。光電業中就包含了面板與LED兩大慘業。其中面板業的友達與奇美電更是跌破2008年金融海嘯的低點。
通訊網路跌幅9%小於黃金切割率的14.6%,且未跌破3年均線。未受到2010歐債危機的影響。
表12J04 2011年台股上市電子類股漲跌
資料來源:群益證策略王 |
籌碼流向,三大法人動向
2011年的交易量分佈如[表12J05]所示,三大法人合計佔大盤比重55%,其中外資與陸資佔43%。融資佔20%,剩餘25%為融券與實戶。
表12J05 2011年三大法人與融資成交量
盤中成交量不含盤後 |
三大法人各月份買賣超各月份的買賣超如[表12J06]所示,投信是三大法人中唯一年度買超的,買超116億元,而且是在外資連續5個月的大量賣超下持續買進6個月。這些資金到底是佈局的還是躲進避風港的?我想對後市應該會有所影響,值得仔細推敲。
表12J06 2011年三大法人各月份買賣超
著色表示月K線收黑 資料來源:證交所 |
融資餘額
融資餘額從3223億後開始退潮,過程中遭遇多次的斷頭壓力,到年底餘額只剩1958億元,只剩高點的60%(1958/3223=60.8%)。而大盤還有高點的71.7%( 6609/9221=71.67%),大於黃金切割率的0.618。如[圖12F108]所示。
圖12F108 台股月收盤指數vs融資餘額(月底)
融資餘額:http://estock.marbo.com.tw/asp/magi-1.asp
|
台股指數vs融券與借券賣出餘額
圖12F109 台股指數vs融券與借券賣出餘額
原始資料:證交所 |
如[圖12F109]融券餘額從4月底的28.2萬張到12月底一路增加到69.8萬張,增加了41.6萬張(41.6/28.2=1.47),其中以8月及9月的增幅最大。股市大跌融券快樂放空。
借券賣出放空
借券賣出年度增額為98.6萬張,增幅46.6%(98.6/211.6)。借券賣出在11/25日達最高400.3萬張。3月~7月底借券大量增加178萬張,指數並未大跌還在盤旋,8月開始重挫到9月底,借券賣出的增加有限,之後到12月底則是增增減減。法人放空多數空在高點,到底還是技高一籌。股市還是資本大者勝算大,放空贏不了,接著大量賣出,不下來賣到下跌為止。
借券的出借人大量出借供人放空,導致股市重挫使得自己手上的持股在年底結算時,面臨減損的壓力再來向有關單位求救。期望少計入損失,免得投資被斷頭。真是損人又不利己。不知這是遊戲規則使然,還是自作孽的因果。
大盤成交量與台指近成交量
表12J07 台指近與大盤月成交量(年度月平均值)
原始資料:群益策略王 |
台指近在8月份創下最大月成交量3.65兆元,9月之後雖然量縮,但是仍然屬於大量,如[圖12F1010]所示。大盤在2011/9月開始到12月止,成交量呈現萎縮現象,導致出現台指近的成交量大於大盤的現象。如[圖12F1011]所示,成交量的台指近/大盤比值大於1。這種現象,自2006年以來,都是出現在股市重挫之後,如2008年的金融海嘯、2010年的歐債危機。而在2010年以前台指近各年度的月平均成交量從未曾超過大盤的月平均成交量,2008/5月以前期比值皆在50%以下。
指數期貨的風險理論上遠高於股市,而且是屬於一對一的零合遊戲,有人贏就有人輸。與股市大不相同。股市大跌,台指近的成交量才大增,大於在台股成交量緊縮時的量。這實在需要深思一下為何在下跌時高風險的較受歡迎?
圖12F110 台指近月成交量(億元)
原始資料:群益策略王 |
圖12F111 大盤成交量與台指近成交量比
原始資料:群益策略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