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4月風雲2013
作者:瑞易
例行紀事
*4月底前,應公布去年的財務年報與2013年第一季的財務季報。而今年是採用IFRS會計準則的第一年。
*市場總是充滿了節氣變盤說(清明節)。
*股東會前的融券強制回補趨向緩和落幕。停資的交易日可能還會影響交易量。信用交易會被暫停,借券不會。但是,如果需董監改選的,有投票權的借出太多會影響其投票權。
近來的新聞
由於2013年採行新制,2012年度的財報需在3月底前公布完畢。因此,4月開始就可獲知去年誰最賺錢,誰不賺錢。
「金銀會」第三次會議,將在4月初在台召開,以提高兩岸參股比重最受矚目。
大陸將在2013/4/1日開放台灣人直接投資大陸A股,國人只要持身分證、台胞證與境外人員臨時住宿登記表三證件,利用赴大陸觀光等時機就可開戶。(UDN)
4月K線漲跌
如(圖13M401)所示,統計(1989~2012年)的月K漲跌次數比4月份為11:13,下跌月數多於上漲月數。如果改為(2000~2012年)的漲跌次數比為為5:8,漲跌比與3月份的相反。再縮小為至2003~2012年的漲跌次數比為5:5,與3月份的一樣,最近10年的比值成平手現象。
自1989年以來,年度的高點落在4月的只有1次,落在2002年(6484點)。這是從2000/2月的10393高點崩跌至2001/9月的3411低點後的第一個反彈高點,反彈了43.5%。
低點落在4月份的有2次,分別是2003與2005年。2013/4月除非指數跌破7603,不然是毫無機會搶得年度最低的機會,2/24的機率。而搶得年度高點的機率也只有1/24。
高點在4月的2002年之下一個年度2003年的低點在4月,高點在11月。低在4月的2005年之下一個年度2006年的高點在12月份,低點在7月份。
圖13M401 台股加權指數月K漲跌比
註:自2000~2012年的月漲跌次數比,4月為5:8 自2003~2012年的月漲跌次數比為,4月為5:5 3月以前的統計至2013/3月 |
(圖13M402)顯示,自1989年以來,4月份只有1997年連漲6個月。近15年來有8次發生連漲3個月以上。這一次從2012/11月到3月份已連漲5個月,如果4月再上漲就追平1997年的6個月。雖然這個機率很低,但是這確實令人期待卻又怕被傷害。因為若是4月真的能持續上漲,那種「心中有股價,手中無股票」的心情的確令人難熬。但是,投資人絕不能亂了套,必須以智慧取勝,才不會成為大鱷的俎上肉。因此,1997年4月的走勢成為唯一的參考。若是4月中止上漲,止於連漲5月,4月變為-1的轉空變盤月。
圖13M402 台股加權指數月K連漲連跌月數
註:次數1表示本月上漲,-1為本月下跌。2為連續第2個月上漲,-2為連續第2個月下跌。以此類推。 |
4月份變盤,由跌翻漲的(1)只有1次,由漲轉為跌的(-1)有5次。這5次的由漲轉為跌,有3次是漲1個月就翻落,另外2次是中止2連漲。
4月在10次連漲中只有2次中止上漲,反轉為下跌月份(-1)。而這2次皆是中止2連漲,其餘8次達成3連漲以上。
(圖13M403)為台股加權指數4月月K線漲跌幅的統計。2012年4月的台股加權下跌431點(-5.44%)。結束了前4年的4月份都是上漲的態勢,同時也是連跌的第2個月,肇因於復徵證所稅議題的啟動。
1989年以來,24年的4月平均漲跌幅為-15點(0.64%)。漲跌幅與漲跌幅%出現不同的性質符號,是因為分別以其年度值計算的緣故。縮小範圍至2003~2012年的平均漲跌幅89點(1.34%)。
(圖13M403)的圖形看來2013年4月上漲的機會似乎不大,因為循著前幾年的圖示趨勢顯示,漲4期跌3期。而2012/4月是下跌的第1年,據此推估2013/4月不被看好。雖然如此推測,但是這樣的統計其實誤差很大。簡單的說,就是不準了,看看就好。
圖13M403台股加權指數 4月K線漲跌幅( 1989~2012) 註:2003~2012年的平均漲跌幅89點(1.34%)
|
圖13M404台股加權指數 4月月K線圖(1989~2012)
|
4月各週的漲跌
(圖13M405)為各年度4月份各週的漲跌幅%時序圖。從圖中可以發現
漲跌幅大於4.0%的有12次,小於-4.0%的也有11次。平均每年的4月都有一次。但是,幾乎都是發生在2003年以前。2003年以後,只有2003與2004年出現過週跌幅超過-9.0%各1次,及2009年的週漲幅4.56%超過4.0%一次。再也沒有出現過如此大幅急跌的。
2003年以後,週跌幅在(±3.0%~±4.0%)之間的只有2008年的一次3.64%與2012年的1次週跌幅-3.61%。
以24年的平均值來看,4月份發生大於3.0%的漲幅或小於-3.0%的跌幅,各有一次的發生機會。
圖13M405台股加權4月份各週的漲跌幅%
註: |
4月份的週K線
從(圖13M406)的週K線可看出, 2003年之後的週K線只有2006/4、2008/4、2009/4月的表現還不錯外,其餘的都不怎樣。2009/4月的週K漲跌幅合計高達10.8%(圖13M407)。是近年來最高的。
另外,在(圖13M407)的週合計漲幅也可得知,2003年之後合計漲幅為負值的有2003/4、2004/4、2005/4及2010/4月外,其餘皆的正值。
圖13M406台股加權 4月份的週K線(1989~2012)
註: |
圖13M407台股加權4月份週K的最大最小與合計漲跌幅
|
4月份每日漲跌統計
(表1)的漲跌統計,2003年之後的「週漲跌比」比較高,優於月或日的漲跌比。以週次來看,在第1週及第2週的漲跌比較高。各週次內的日漲跌比反而是以第3週較高。週次內的日漲跌比並不是月曆週,而是以每5個交易日為一週統計的。
從(表1)看來,4月份的操作宜以週為主軸似乎較為有利。
表1 台股加權指數月份日漲跌統計(1989~2012年)
註:塗色部分的日漲跌比是以每5個交易日統計的,不是月曆週。
|
圖13M408台股加權指數各年度4月份的日K漲跌幅%
|
(圖13M408)台股加權指數各年度4月份的日K漲跌幅%,4月份的最大漲跌幅超過3.1%的有15次(佔15/525=2.9%)分佈在7個年度裡(29%),而這7個年度在2003年出現一次,2009年出現2天。其餘的皆在2000年以前。另外,17個年度的4月份中,沒有一天漲幅超過3.1%的。
最大跌幅超過-3.1%的也有19次(佔19/525=3.6%)分佈在11個年度(46%)。2003年出現2次,2004、2009、2010年各出現一次(即各有一天),4個年度跌幅超過-3.1%的共5次。其餘的15次出現在2001年以前。
4月份平均而言,跌幅大的次數比漲幅大的次數稍微多了一點點,24年中多了4次。
4月份的漲跌日數比值
(圖13M409)從1989年至2012年,4月份的漲跌日數比值大於1.2的,24年中有8次,佔33%比3月份還少。在1.0以下的有9次,在這之間的只有7次。
日漲跌比值自2009年的2.7連續滑落3年,到了2012年的比值為1.0。表示2012/4月的上漲日與下跌日個為10個交易日。2012/4出現第一個止跌滑落跡象。只要2013/4月的比值大於1.0,會不會因勢續揚,令人充滿了期待。
圖13M409台股加權指數各年度4月份的漲跌日數比值
註:比值1.4=13/9,約為漲4天跌3天。 |
4月份的每日成交量
各年度4月份的每日成交量統計如(圖13M410)所示,最大成交量為2000年的2808億元,其次是1997年的2388億與2008年的2396億。2012年的4月最大值為1066億。平均量則為1004億元。
最小量則以2003年的307億為最低量。2012/4月最低量為582億元,平均量則為765億元。平均成交量自2008年以來與同期比連續下滑4年。2012/4月受證所稅議題的影響更是急速冷藏,低於歷史平均值約近25%。證所稅的影響所及,到了2013年前3個月的每月「日平均成交量」仍低於1004億的歷史平均值。
圖13M410 台股加權指數各年度4月份的每日成交量統計
|
法人買賣超
(圖13M411與13M413)為三大法人在4月的買賣超,從2005年以來,自營商買超次數扯平(4:4)。投信只有一次買超2008年的154億,其餘7年皆賣超。外資則是買超次數居多(5:3)。他們的買超年度分別是:
自營商:2006/4、2008/4、2009/4、2011/4月。
投信:2008/4月。
外資:2005/4、2008/4、2012/4月為賣超外餘,皆是買超。
2008年是不可忘記的一年,年初4個月中,外資只有在2月是買超的,另外3個月都是賣超,1~4月合計買超只剩140億,只有前3年同期平均的40%。顯示2007年在美國本土發生的次貸風暴,已讓外資在作有序的退場。
2012年的4月台股加權跌了431點(-5.44%)。自營商賣超59億、投信賣超20億、外資賣超348億,三大法人合計賣超427億。買超佔4月總成交量的2.79%(=427/15292)。
2008~2011年的4月連著4年都是上漲的。2010/4月只有外資呈現買超。自營商、投信都是賣超,出現與外資對作的局面。2012/4月股市下跌,沒有法人是買超的。大家避之唯恐不及。
圖13M411台股加權指數各年度自營商4月的買賣超
註: |
圖13M412台股加權指數各年度投信4月的買賣超
|
圖13M413台股加權指數各年度外資4月的買賣超
註: |
融券與借券賣出餘額
(圖13M414)為台股加權指數月底的融券與借券賣出餘額(僅上市公司)。2013/3月底止的現況,融券餘額為45.7萬張,月減少9.9萬張。借券賣出餘額為419萬張,月增加12.8萬張。借券餘額顯示仍處在高檔的位置,融券比起去年與前年的同期也稍微偏高。融券強制回補開跑,券單可能會在月初快速減少。
2013/3月底止集中市場的融資餘額為1820億元,月增加57.2億元。融券餘額為48.7萬張,月減少約10萬張。
圖13M414台股加權指數月底的融券與借券賣出餘額
註:僅統計上市公司的餘額 |
融資餘額
(圖13M415)為台股加權指數各年度4月底的資券餘額,(圖13M416)為各年度4月份的資券增減的情形。
自2002/1月~2013/3月為止,融資餘額的月底平均值為2448億元。2012/4月底(1886億)及2013/3月底(1820億元)的融資餘額皆低於此平均值。台股的融資餘額自2011/8月底的2366億元以來,已連續20個月低於平均值。看來好像台股早已讓散戶傷透了心?
因為,前幾次較長期低於平均值的期間只有16個月,發生在2002/5~2003/8月。與及2005/3~2006/3月持續了13個月。還有2008/9~2009/11月共維持了15個月。
圖13M415台股加權指數各年度4月底的融資餘額
註: |
(圖13M416) 各年度4月份的資券增減與大盤月漲跌幅。「資增券增」價漲,表示此期間散戶看法不一。「資增券減」價漲,表示散戶的空方棄守。「資減券減」價漲,表示多方散戶獲利退場。「資減券減」價跌,表示散戶退潮。
2002年以來每年4月融券增加最高為2.1萬張,融券減少最多為1.6萬張。過去3月份融券平均減少29萬張,最少都還有13萬張。這樣比起3月份實在是差很多。這個現象應該示是受到股東會前的券單強制回補壓力的早在3月份就先行沖回。4月份受到停資停券的影響,「資券」的變動量都比前幾個月要少很多。
圖13M416台股加權指數各年度4月份的資券增減
註: |
類股輪動
過去5年來的4月份類股輪動如(表2)月漲幅最大類與跌幅最大類股與(表3)、(表4)週漲幅最大類與跌幅最大類股所示。從(表2)中電子類股並沒有想像中那樣的勝過傳產類股。資訊服務類股獲得2008的最大漲幅外,其他年度沒有電子股榜上有名。都是傳產股。
跌的最兇的也是傳產股,只有2011年光電類獲得金酸梅獎。
表2 各年度4月份的月漲幅最大類與跌幅最大類股
註:塗色部分為電子類
|
若是改為觀察週類股輪動與月類股輪動的差異。電子類掄冠的比重只佔6/21,還是傳產勝出。跌的最兇的電子/傳產比重為4/17。
概略的看,週類股輪動多數時候是與月類股輪動有差別。週類股的輪動看起來似乎是比較生動活潑。跟對了一週就有半停板以上的獲利機會。
表3 各年度4月份的週漲幅最大類與跌幅最大類股(2008~2010)
註:塗色部分為電子類 最大漲幅:電子類4次與傳產類8次。 最大跌幅:電子類2次與傳產類10次。 |
表4 各年度4月份的週漲幅最大類與跌幅最大類股(2011~2012)
註:塗色部分為電子類
|
表5 2013年近來幾週的類股最大漲幅與跌幅
|
現況
2013/3月大盤收7919點,月漲幅21點(+0.26%),連續5個月上漲。站上了3年移動平均線7899點。3/29收盤一舉收復失地,使得日K、週K、月K、季K等4個K線接收紅。
2013/3月份三大法人皆為賣超自營商賣超43億(-43)、投信賣超100億(-100)、外資賣超315億(-315),三大法人合計賣超458億(-458)。借券增加12.8萬張、融券減少10萬張,融資增加57億元。
圖13M417 2013年週漲跌幅與各週漲跌次數比(1989~2012)
|
以(圖13M417)的週漲跌次數比的統計來看,2013/4月份週的漲跌比依序為1.4、1.4、0.8、0.7,漲跌勝率均等,為14~17週次。
1997年4月的走勢能否成為參考?
13M418 1997/3月後日K線 資料來源:萬寶龍 |
13M419 1997週K線 資料來源:萬寶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