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瑞易
復徵證所稅散戶應要如何看?
新任財長劉憶如大張旗鼓的宣示「復徵證所稅」。且對如何課徵,課徵對象的談話,撲朔離彌,前後言語充滿不確定性。使投資人心驚膽寒,先演出散戶大逃殺,接著外資法人隨後大量砍出(參考圖12A102)。三大法人在3月份還買超192億,4月份到了4/13日轉為賣超351億(參考表-1)。導致股市空襲警報不斷響起。4/12日公布了財政部版本,4/13日以跳空上漲71.6點開出,收盤上漲125.4點,似乎暫時解除了不確定性的陰霾。
2012/3/29日新聞:財政部財政健全小組的16位委員投票一致通過「資本利得課稅,列稅改最優先。預定9月提出改革方案」。當日股市立即反應,下挫165點,-2.06%,收盤為7873點,成交量1309億。這是今年來有關資本利得稅瞄準證所稅的第2次利空訊息,而且具有實質的殺傷力。第1次為2012/2/16日下跌(136點,1.69%),收盤為7870點,成交量1594億。當時財經新內閣上任,話題不斷圍繞著「加稅」轉。新財長劉憶如談話以稅改為主,話題不離主張課徵資本利得稅。證所稅的議題對股市的衝擊似乎一次比一次重。
圖12A101 2012/3/29分時走勢圖
資料來源:群益策略王 |
2012/3/29各投資人的交易情形
資料來源:證交所 |
圖12A102 台股日K線圖,成交量與外資、融資買賣超 資料來源:寶來證點金靈環球通 |
表-1 三大法人買賣超與融資餘額 (單位:億元)
4月份統計至4/13日為止 |
如(表1)所示,今年第一季三大法人的合計買賣超淨額為正值,是為買超。3/29宣布「復徵證所稅」為財改會的第一優先議題後,三大法人4月份到4/13日止呈現賣超351億元。只有9個交易日的時間,賣超遠大於3月份的買超。融資餘額也呈現減少的現象,已低於2月底的餘額。9個交易日的成交量平均縮小到782億元,減少了二成多的交易量。最低量來到598億元,約平均量的60%。
復徵證所稅的行政流程
復徵證所稅不會在財改會作成決議案後立即開徵,決議案必須經由財政部送交行政院。行政院無異議後送立法院議決,若立法院通過,送交總統簽署後,才會公佈實施日期。已有外資券商猜測會有日出條款。不管有無日出條款,在討論中至立法院議會這段期間所造成的不確定因素,無疑將對股市帶來淒風苦雨。投資者若是沒有用心認識,採取適當的因應,可能會傷痕累累。
在政府決定開始討論「證所稅」的議題之後,股市立即出現大跌反應。散戶融資大量殺出。散戶一遍哀嚎之聲,大罵政府盡是找一些「不食人間煙火」,不買股票投資之士,來討論證所稅的不公平納稅,真是公平何在?政府相關單位卻呼籲投資人不必太緊張。到底是投資人太緊張?還是政府的言論到處肆虐股市成為股市的最厲打手?這個有必要從台股的證所稅歷史來找尋答案。
台股的證所稅歷史
(本節內容參考:台灣風雲起,彭光治,早安財經文化)。
證所稅自65/12/21日停徵至77/12/31日,77/9/24財政部長郭婉容宣布自78/1/1起開徵證所稅。引發股市連續19日(到10/21日)的無量下跌,指數在19天裡重挫(-3174點,-36.1%),收盤價自8789跌至5615。
課徵內容為:個人出售上市股票超過300萬元而有所得者,應將所得納入綜合所得稅報繳,出售持有1年以上之股票,得減半課徵。並強調是為了賦稅公平,不是要打壓股市。
77/9/30日群眾千餘人冒雨到立法院陳情,呼籲休市或延後開徵。10/3日郭婉容部長在立法院提出8項穩定市場措施,前2項即起徵點從300萬調高至1000萬,證交稅降為千分之1.5,其餘6項係建議中央配套促施。10/7日群眾前往行政院陳請未獲接見,10/8日中南部股民包車北上抗議。
10/21日證交所總經理與上市公司、銀行團、大戶共商護盤大計,並在10/22日連手點火奏效,才止住跌勢。可是在這過程中,融資戶已慘遭斷頭卻也賣不掉,即使券商要幫散戶斷頭也賣不出。等到賣出之後,散戶不但拿不到一毛錢,股票沒了還要補繳不足金額。真是慘不忍睹。K線圖如(圖12A103)所示。
圖12A103 77/9/24財長郭婉容開徵證所稅,導致股市無量下跌19天 漲跌停板為3%,每天都近乎跌停收盤。
K線圖:萬寶龍 |
表2 台股復徵證所稅的日期
|
之後至今,復徵證所稅的議題曾多次被提起(表2),85/1/4立法院三讀通過復徵證所稅,1/5日股市近乎跌停。1/12日又決議暫時擱置。K線圖如(圖12A104)所示。
圖12A104 85/1/4立法院通過復徵證所稅導致隔日股是近乎跌停
K線圖:萬寶龍 |
在確定政策不確定因素衝擊下 散戶出走會是太緊張嗎?
當財金單位大張旗鼓的放出討論「復徵證所稅」的議題時,看著散戶驚慌四竄,露出不解的樣子並呼籲「投資人不要驚慌,目前只是討論階段,一切尚未成定論」。散戶的驚慌是錯的嗎?可能是!但是能不驚慌嗎?從77/9/24郭婉容的事例帶給散戶那種想逃也逃不掉的驚恐來看,散戶的逃殺可能是唯一的選擇。
如(圖12A103)所示,復徵證所稅的隔日起連著19個交易日近乎天天無量跌停,合計19天的成交量為883億元。而在9/24日的21日平均成交量為508億元。19天中的日平均成交量只佔21日平均量的9.1%,若是以單獨單日的交易量(有一半以上的日子少於5.8億元)只有1.1%。散戶等到能斷頭賣出後,還要補足差額。對於一些不曾經歷這個慘況的投資人或非股票族,上述這樣記錄的描述可能沒什麼感覺,也不會有任何疼痛。但是,這可是令當時許多投資人無緣無故遭受傾家蕩產之痛啊!請看下一段散戶代表阿土伯的描述或許會明白。
在2012/4/9日的會議散戶代表李金土(阿土伯)一開場就重提財政部前部長郭婉容復徵證所稅的往事。他說,當年連續十九個交易日的崩盤,弄得家破人亡,還有人跳樓自殺,他有個朋友六十五歲,當年因為證所稅賣掉一個大樓,現在都還在開計程車。
圖12A105 週K線圖 78/12/28日終止證所稅 77/10/3日宣布證交稅降為0.15%,及稽徵點提高為1000萬元以上等8項的穩定股市措施。10/22聯手點火護盤才止住跌勢。 78/12/28日立法院通過將證交稅提高為0.6%,終止證所稅。(台灣風雲起,彭光治)
K線圖:萬寶龍 |
如(圖12A105)所示,10/22日止跌反彈至11/22的7485,又告下跌至78/1/6日的4645後,才展開一波的多頭攻勢到79/2/12的12682。
像這樣悲慘的記憶,散戶投資人可以不落荒而逃嗎?這是無奈啊!
課徵範圍影響投資人的信心
表-3 2011年證券市場開戶人數與投資人類別交易比重
資料來源:證交所 |
(表-3)係摘自證交所2011年證券市場開戶人數與投資人類別交易比重,顯示整年度「有交易人數」約為336萬人,每個月有交易人數平均約為145萬人,佔年度比43.2%。「投資人類別交易比重」沒有說明是什麼比重?是戶數比還是人數比或是交易金額比?我們姑且以人數比估算,則年度有交易的本國自然人人數約為211萬人,本國法人約有52萬人,外國法人約有73萬人。
如果散戶不在課徵範圍內,則受影響的人數將低於45%。2012/3/30財政部長劉憶如傍晚出面喊話,保證證所稅「不會一次就嚇到大家」、「對大多數人沒有影響」(UDN)。
財政部規劃的課稅版本,受到衝擊的股民約有1%;營利事業約超過99年的1,676家。(UDN)
如果要課散戶的證所稅,大概什麼也課不到,因為多數的散戶是虧本的。稽徵單位屆時可能是勞民傷財而已。如果散戶的虧損能在綜所稅裡扣抵,倒是很希望散戶也參與扣繳證所稅,因為虧損能扣抵啊!
但是如果大戶或法人逃難,發生股市重挫時,大多數的散戶照樣被壓死。假設為每月平均交易人數的60%就有87萬人立即受重傷,其餘的120萬人也必受到波及。這麼多人的人心惶惶,堅持課證所稅才是正義者,竟然一點惻隱之心都沒有。投資人除了乖乖繳稅外,連一個什麼也沒有。
外國機構投資人(FINIs)將不會被課徵證券交易所得稅。財政健全小組昨(4/5)日達成初步共識,基於國際租稅競爭力、稽徵成本與減少對市場衝擊的理由,外國機構投資人與散戶不宜課徵證所稅。(UDN)
所謂「外國機構投資人(FINIs)」是在台灣境內沒有設立固定營業場所、也沒有營業代理人的法人,例如美國加州教師退休基金(California State Teachers' Retirement Fund, CalSTRS)在台灣投資的證券所得,即可享免稅。(UDN)
FINIs不課稅,這樣的想法也令人覺得很奇怪。因為本國法人中也包括四大基金(退撫基金、勞保基金、勞退基金與郵政儲金)。外國的退休基金不必繳稅,而本國的退休基金要繳稅。這樣還不奇怪嗎?大舉公平正義之旗,盡作不公不義之事。如果本國的退休基金也可以不要繳稅(實際上不用繳稅)。同樣的事情,那為什麼其他的法人基金就要繳稅?為何同一個市場可以有不同的陽光,難道一樣不是人嗎?
稽徵方式嚴重影響股市走勢
財政部版本的原則:參據「財政健全小組」分組座談會討論及各界意見,應於「量能課稅」原則下,兼顧「稅收穩定、稽徵成本、市場及經濟衝擊與國際競爭力」等因素。本部建議對本案採漸進原則,選擇簡單可行、受影響人數較少、對資本市場及經濟層面衝擊較小之方案。提出證券及期貨交易所得課稅方案,本案踏出稅制改革的重要一步。
個人與企業法人適用規定不同。個人部分納入所得稅課稅;企業維持只繳交最低稅負所得稅。兩者均需修法,預定自明(102)年1月1日起實施,103/5月申報。
個人部分:每一申報戶採取「分開計稅、合併申報」方式,納入所得稅制,但提供300萬元扣除額,以單一稅率20%課徵。
法人部分:課稅門檻與扣除額,自現行200萬元降至50萬元;企業的最低稅負所得稅率級距,則自10%至12%,上調為12%到15%。財政部建議適用的稅率為12%。
法人稅率提高又降低客稅門檻,看來增加繳納稅額是難以逃避。這個結果可能大幅提高法人的交易成本。法人的成本除了交易成本之外,可能還有其他的各項成本需要負擔。不像散戶可以不計自己的人事成本,因為多數的時候是買了擺著,然後等待股價上漲賣出。法人靠交易賺錢,如果交易成本增加了,代表困難度也會跟著提高。這樣就會影響股市的成交量。
採用先進先出的成本計價方式,會使得採用長期與短線同時操作的投資人,失去了長期持有的優惠。即使你手上的股票的確是長期持有的。想要擁有長期持有的優惠,就要犧牲週轉率。而交易週轉率的降低即意味著成交量的降低,證交稅入也將跟著降低,而證所稅卻不見得會增加。
交易頻繁的法人大概是無緣享有長期持有的優惠。因為在交易中通通被洗成短期持有。
圖12A106:UDN |
壽險業會如何調整部位 可能對股市影響巨大
壽險公會理事長許舒博指出,全體壽險業者持有的股票部位有8,000億元,其中1,000億元為長期持有部位。業者為了規避可能高達40%的稅負,會先賣掉長投部位,讓免稅的資本利得早日落袋,然後重新以低成本持有股票。(UDN)
圖12A107 2005/12/8日台積電大股東台灣飛利浦建元公司,趕在最低稅負制開跑前四天,將全部持有市價達1200億元的台積電股票,在股市收盤後一次轉賣給母公司荷商飛利浦。粗估飛利浦公司可因此省下約一百億元稅負。交易張數高達192萬餘張,創下台灣證券史上最大金額交易。
K線圖來源:萬寶龍 |
像壽險業的本土法人,它們會選擇在股價高檔的時候於盤後對敲轉讓,以墊高成本?例如2005年荷商飛利浦避掉最低負稅的作法(圖12A107)。還是會在市場倒貨,避開高額負稅?散戶高度關注。
投資人不論以何種方式避稅,其結果的影響可能在開徵之前的成交量,會有出現萎縮的狀態之慮。因此,到開徵之前,成交量成為不可忽略的觀察指標。因為徵稅使得交易成本一實難以評估。
成交量是能否成功課稅的關鍵因素
統計2000~2011年的台股(上市)年度漲跌與年交量,藉以模擬證所稅課徵的結果。證所稅允許盈虧互抵,給於個人戶3年,法人戶5年的互抵。(表-4)的證所稅扣抵後,假設法人為賺錢的人通常是虧少賺多,而虧錢的散戶通常是虧多賺少。因此採用以5年的盈虧扣抵概略評估猜測互抵後的證所稅每年應申報的金額,計算例如:2003年獲利-2000年的虧損=-128315+65677=-62638,免繳證所稅。另外,據說績效能打敗大盤的也不多,所以採用這種簡單的模擬。
結果是在這12年之中只有2006、 2007與2009、2010年4年是正值,申報後應繳證所稅。實際上當然不是這樣簡單,會更複雜。雖然不能據此推論政府收不收得到證所稅,但是推測可能也不會有令人想像中的滿意。
表-4 台股近12年的成交量與證交稅模擬
註1:假設以「上年度」的收盤價買進,在當年度的收盤價結算。 所以獲利=當年度的漲跌%*當年度的成交量。 註2:證所稅扣抵後為評估5年的盈虧扣抵概略猜測,計算例如: 2003年獲利-2000年的虧損=-128315+65677=-62638,免繳證所稅。 實際上不是這樣簡單,會更複雜。因為賺錢的人通常是虧少賺多, 而虧錢的散戶通常是虧多賺少。 註3:12年的合計獲利為10.63兆,合計繳交證交稅9044億, 佔獲利的8.51%。等於0.3%的證交稅在這12年中年繳8.51%的證所稅。 註4:成交量=投入資金*周轉率=MV=PQ=成交價*成交股數 |
財政部指出,國內從1993年起,股票買賣的課稅,即採取課徵千分之三的證交稅稅率,目前證交稅98年徵得1060億元,99年1046億元,100年940億元,是相當穩定稅收。依(表-4)的推估台股集中市場貢獻了約81%~85%的證所稅稅收。而這12年的合計獲利為10.63兆,合計繳交證交稅9044億,佔獲利的8.51%。等於0.3%的證交稅在這12年中年繳8.51%的證所稅。
財政部說,今(101)年全年證交稅預算目標為1,265億元,鑑於證券市場發展考量,暫無調整交易稅率的打算。表示政府對證券的稅收必須增加265億元。目標想要達成表示台股年成交量要有34.5兆以上,(1265億元/0.3%=42.2兆元*0.81=34.2兆元)。
從(表-4)或(圖12A108)中,可以發現最大成交量為33兆元,落在全球股市最熱絡的2007年。之後至今都沒能超過30兆元。即使在2011年投入金額24.6兆元,創下12年來的新高,比2001年增加了1.1倍。可是成交量卻只有26.7兆元,幾乎等於2008年金融海嘯的成交量。只有目標量的77%。主要是受到股市下跌,週轉率創下新低的影響,只有109%。
猜測財政部這265億元的稅收缺口,既然無法從證交稅取得。就動腦筋到證所稅身上。市場上這24.6兆元的資金只要能讓它動起來,無論是盤中交易或盤後交易,只要週轉率能達145%以上,成交量就達35.6兆元。稅收目標就可達成,即使證所稅第一年掛零也沒關係。所以說證所稅的第一步很重要。而週轉率在12年中只有5年低於145%,所以要達成並非不可能。
圖12A108 台股成交量與投入資金、成交量
資料來源:證交所 |
注意成交量有無萎縮
圖12A109 台股1997年以來,各年度的單日成交量統計
註1:2012年的統計至4/13日為止 |
(圖12A109)是上市台股的單日成交量統計,單日成交量最大值在2000年與2007年的股市大漲時,皆創下高峰記錄。而後都每況愈下,2012年到4/13統計日為止只有1699億約在2005年的水準。
單日成交量平均最近5年來都維持在1000億以上。2012年的最低量到4/13統計日為止為491億,為3年來的新低量。然而股市指數卻不是最低的。顯示這樣的價量背離是受到「復徵證所稅」這項不確定因素的影響。
到目前為止的2012年單日成交量的3個數據(1699,1080,491)就是我們的新參考指標,股市是否回神、無精打采或是失望。就拿它來比較。今年到年底為止,可能還有墊高持有成本的利多因素。也許在量的表現還不會太差。明年是開徵的第一年,就不可以忘了特別觀察成交量。沒有量就是沒人氣、沒信心。
賦稅的增加會不會影響這些資金留在台灣的意願。曾經想要成為金融中心的台灣,對於證券稅的課徵是否會高於韓國、香港、新加坡。在金融自由化的世界裡,不是只有外資才會離場。只要是錢多的都會自走,因為錢有四隻腳。
如果賦稅增加的結果會造成交易成本的增加、獲利的減少、稅賦的條件比其他國家嚴苛、法人之間不公平的交易條件,將會使得資本逃出,外流它國。成交量縮小,流動性變差。這些現象並不會立即表現出來,將會是以「短多長空」的方式慢慢地浸蝕股市。會不會是這樣子,日後市場自然會告訴我們。
資本市場的萎縮,才是嚴重的問題。什麼人頭戶、變身假外資,這些多是小兒科,因為資金仍然在這個市場裡,沒有逃出去。如果為了這些小問題而去立法防堵,增加監督成本。這樣是個沒有品質的設計。
資本沒有逃出,市場仍保持同樣的噸位是否就值得欣慰?如果其它的市場一直成長,特別是我們的競爭對手國。(圖12A108)顯示台股成交量的規模多年來很難突破30兆元。萬一,若再萎縮,這無疑表示我們失去了競爭力。資本市場若萎縮,可能會使國內企業籌資困難,資本支出會減少。或是高風險的創投產業集資不易,產業結構將無法因應世局調整。如果有這樣的惡性循環發生,第一個優先反應的應該是「失業率」的降低困難。
要想使資本利得的稅收增加,應當優先考慮如何使市場繁榮而不泡沫化。這樣稅收自然會增加,而且皆大歡喜。從炒作金融大鱷增稅,應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情。而且可以防範未然。然而若是為了所謂的稅賦公平,變成了從股市抽血,將會是得不嚐失。因為股市畢竟不是房市。
台灣有一群勤奮工作的人民、創新、技術…等競爭優點,企業若是沒有願意冒險的資金注入,將也無法整合這些優點與人競爭。
1986年車諾比核電廠事故的發生,據說是進行壓力測試所引起的。又1997年泰國調降匯率,引發金融風暴。肇因於泰國金融泡沫崩潰致使海外資本流出。股市發生泡沫化固然充滿危險。而股市價格的下跌重挫更是令人苦不堪言。認為選擇在已經下跌的股市祭出證所稅,會是一個好時機。不會發生像77/9/24日導致股價從高點無量下跌的事件。可是在滿是傷痕的股市,再來個震撼教育。若是不幸碰上外部的衝擊,脆弱的身心絕對是經不起考驗的。再進一步下跌的股市將使資金的流動週轉出現縮收。如(表-4)所示,2010年的成交量週轉率只有139%位於低檔,2011年109%更是創下新低。
希望這些憂心資本市場失去競爭力的想法都是多慮的,不必要的。也希望執意課徵者會是對的,更希望當他們大聲疾呼「稅賦公平」的同時,更能提出不會損害台灣資本市場競爭力的說帖,不會製造不合時宜且不公平的交易條件。